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古村作为“后珠玑巷”,其移民拓荒的石阶、宗祠斑驳的梁柱、侨批泛黄的信笺,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历史教育场域。作为当地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尝试突破传统教材的叙事模式,将古村的物质遗存与精神基因转化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活教材”。在实践中通过“触摸式”“对话式”“生长式”三种研学路径,让学生在乡土“肌理”中感知历史的温度,在文化认同中培育家国情怀,为新时代铸魂育人提供具有地域特色和教育深度的实践范式。
江门市棠下中学 王海
从教材文字到乡土实践
古村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文明迁徙的记忆。当学生们在教师指引下触摸罗氏大宗祠前“鹅鸭桥”那斑驳的石栏,仿佛能听见700年前罗贵率领36姓先民“破排角登陆”时的桨声;凝视“五部堂”内高悬的“忠孝廉节”匾额,古代宗族社会的治理智慧便从族谱的记载中走出来,成为现实的观照;轻抚侨乡纪念馆里泛黄的侨批,华侨们的苦难与乡愁,让课本中“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概念有了具体的情感依托。这种对历史的真实的解析,本质上是将书本上“宏大叙事”转化为触摸实际的表达。
历史不再是时间轴上的冰冷印记,而是学生脚下土地的生长记忆。正如学生在研学笔记中所写:“原来课本里的‘文化认同’,就是祠堂里阿公讲解族谱时眼中闪烁的光芒。”
从“认知认同”升华为“责任担当”
在罗氏大宗祠的“蚝壳墙”前,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生蚝壳的排列规律的观察,解读古人“以海为田”的生存智慧;在“镇北楼”遗址,通过对比现存基址与老照片,引导学生通过AI技术复原场景;在侨批馆,学生们用放大镜辨识“银信”中的繁体家书,翻译“唐山亲人安康否”的跨洋牵挂。这种“触摸式”课堂打破了传统“黑板+PPT”的单向灌输模式,让学生在细节中实现对历史的真实触摸。
在村口的百年榕树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学生之间展开。学生们分别扮演南迁先民、清代族长、近代华侨等角色,围绕“为何离开珠玑巷”“如何维系宗族团结”“海外如何生存谋生”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当学生举起自制的“金山箱”,讲述箱底珍藏的《朱子家训》抄本的故事时,“文化传承”这一抽象概念便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载体,让学生们真切地理解了“侨乡”二字的意义。
历史课堂的延伸,最终体现在对古村的“反哺”上。教师指导学生为古村设计“移民文化导览路线”,并用中英双语撰写解说词;在社团活动上表演“舞火龙”“烧花炮”等传统民俗;还有学生参与“古村活化”调研,提出“保护宗祠壁画”“建立侨批数字档案库”等建议,体现出学生们对乡土的情感从“认知认同”升华为“责任担当”。
从“小我”到“大我”的情感追寻
历史研学课的价值,体现在师生共同构建从“小我”到“大我”的情感追寻路径。正如罗氏大宗祠前“聚族于斯,克勤克俭;溯源乃祖,曰孝曰忠”的楹联,这是一种对乡土和祖国的热爱,也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家国情怀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深情热爱。
良溪古村的历史教学实践表明,历史研学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触摸乡土“肌理”时,感知历史的温度。因为那些闪烁的文化基因,终将在年轻一代的眼中、心中和行动中,转化为照亮未来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