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新民小学努力探索并实践“传承优秀文化,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大力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伍顺燕
融入本土文化
礼乐,取孔子“礼、乐”教民之义。源远流长的“礼乐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礼乐儿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也为学校的美育教育筑牢根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于是,新民小学将本土文化进行遴选、提炼,把本土文化资源归并为人文资源、文化资源、创客资源进行开发,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培育“德才兼备,个性彰显,各界赞誉的时代新人”服务,走出一条通过本土文化催生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承”,即传承。一是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在校园建设展现礼乐特色文化的“粤曲文化馆”;二是开发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开设围棋校本课程,传承优良礼乐文化;三是成立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学研社团,如仙贤文学社、棋社、歌舞团、书画社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是创办“仙贤之韵”校报,传播礼乐文化,将本土历史人文资源、文化资源、创客资源融入其中,孕育学生。
“创”既是新的背景下的创新,也是礼乐文化中“务实创新”的体现。对此,新民小学建设学生科创室,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月、科技创新常规月等活动;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创新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课堂,力争让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力量之源。“师资”和“课堂”,是教育至关重要的“传承链”。
新民小学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让每位教师全面了解礼乐文化,读懂校史,结合学校特色建设,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引导教师学会“改变思维”,组织校本研修,与市内外学校联合组建共研共建体,并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学校名师工作站等立体培养教师,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社区是地方文化传承的缩影。为了让学生沐浴在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新民小学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调研、服务、联欢等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到华博馆、礼乐龙舟文化基地等参观考察,了解人文历史、贤人志士的光荣事迹;到梁启超故居听家风故事、受家训教育;到社区广场进行文艺演出;到江海区科技馆、江海区图书馆等参观,了解地方在传承发展中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爱乡之情。
由此,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受到积极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地方优秀文化,对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