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市江海区21亩现代化厂区内,光伏板在阳光下折射出金属光泽,与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共同构成企业运转的韵律。这里的主人杨志坚——来自广西贵港农村、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创业者,用30年时间完成了从街头摊贩到多元化企业掌舵人的蜕变。从摆卖绿豆沙起步,到打造年营业额五六千万元,涵盖金属制造、花生油生产、物业管理等多业态的商业生态,他的故事是中国民营经济韧性生长在侨都江门的微观注脚。
文/曹乃付 张茂盛 图/郭永乐
生存驱动:
三技傍身的逆向创业路
1993年,20岁的杨志坚离开老家广西来到广东“揾食”,因肢体残疾难以进厂,于是在佛山南庄一家陶瓷厂前摆起绿豆沙摊。“要吃饭生活下去”的朴素愿望,开启了他“摆地摊—学艺—再创业”的循环:1994年返乡学修钟表,1997年再学电器维修,1999年带着两门手艺在南庄开设首家固定门店,兼营小电器销售与维修。
“身体残疾的挫折是最大挫折,后面的一切挫折都不算挫折。”这份对命运的清醒认知,成为他创业的精神底色。2001年至2003年,他将门店扩展至3家,在收获事业的同时结识人生伴侣,完成从个体手艺人到小商户的原始积累。此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修表时的精细、修电器时的严谨,正悄然塑造着他对商业细节的极致追求。
实业破局:
螺丝作坊里的生态雏形
2004年,杨志坚与妻子转战中山古镇,在门市经营中,“有订单无货拿”的痛点催生了关键决策:二人创办手工作坊自产螺丝。深夜“打螺丝”的叮当声,伴随中国制造业快速向前的脚步,见证了作坊到工厂的蜕变——2006年工人达40人,2008年金融危机中因6000余家分散客户的“风险分散”特性,生产销售几乎未受冲击。
2013年,杨志坚将工厂迁至隔壁的江门外海,建成6000平方米厂房,专注灯饰配件、家居摆件制造;2022年租赁21亩土地建设3幢现代化厂房,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百万度,年节省电费超百万元。至此,以金属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初具规模,但杨志坚的商业视野早已超越单一制造——他敏锐捕捉到健康食品风口,拓展花生油生产;自建集体食堂汇聚人气,反哺厂房招商;将部分物业出租,形成“制造+民生+资产运营”的业态协同。
生态哲学:
现金交易的稳健主义与共富实践
在杨志坚的商业逻辑中,“生态链平衡”是抵御风险的核心策略:
客户结构:6000多个分散客户形成“风险海绵”,避免单一依赖。
现金流管理:坚持资金充足,物业租金、花生油销售等稳定现金流,确保企业财务安全。
业态协同:食堂虽微利却聚人气,助力厂房出租率常年保持95%以上;抖音账号(6.7万粉丝)以花生油生产为内容载体,塑造“可信赖的工厂”形象,实现线下人气与线上流量的良性互动。
“做得好不好其实是看分得好不好。”他将员工视为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以营业额5%分红替代利润分红,放大激励效应;每月1000元食宿补贴、10万元免息购房借款,让“员工置业表”上的购房信息成为奋斗坐标;严禁厂区周边开设麻将馆等场所,守护团队的健康向上底色。这种“共富型”管理,让公司100多名员工中,工龄超10年者占比达30%,构建起稳固的人才护城河。
“长坡厚雪”:
新媒体时代的“慢变量”思维
52岁的杨志坚对新媒体有着独特理解:抖音账号拒绝爆红套路,而是通过展示花生油压榨流程、员工日常等内容,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积累6.7万粉丝。“如果不结合自身实际能力,爆红可能是一种负担。”他认为,短视频的价值在于长期传递企业温度,而非短期流量收割。
面对未来,他保持着一贯的审慎:花生油扩产需充分研判市场,金属配件的线上宣传将循序渐进。“身后100多号工人,做决定千万不能冲动和盲目。”这种将员工责任融入商业决策的态度,贯穿其30年创业路——从广西老家学校赠送的锦旗可见一斑,这位初中辍学的创业者,始终未忘反哺社会,在修桥铺路、捐资助学中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细水长流:
将个人局限转化为发展动能
从摆绿豆沙的小摊到管理现代化厂区,杨志坚的创业史,是一部将个人局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教科书。他用“技术傍身”破解生存困境,以“生态思维”构建抗风险体系,凭“共富理念”凝聚团队力量,在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
当被问及创业心得,他望向厂区外墙的光伏板:“就像这些板子,默默把阳光转化为能量。做生意没有捷径,稳扎稳打,细水长流,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版图上,这位残疾创业者的故事,正为“坚韧”“智慧”“责任”写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