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国际知名的太极拳大师提出要教笔者学太极拳,笔者虽然不是太感兴趣,但对大师的名头非常仰慕,于是马上答应。可是,一个多月后笔者便以工作太忙为由退出学习。退出的原因很简单,不太喜欢传统师徒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拜师要像上契一样举办拜师仪式,并在仪式上确认你与师伯师叔、师兄师弟等一大串人的关系。太极拳大师的交往极广、徒弟众多,其中的关系必然非常庞杂。可以预见,只要正式入门,并与这些人交往下去,定会涉及诸多的迎来送往、人情世故。
传统武术也好,传统技艺也罢,都遗传类似的师徒关系。笔者在访谈中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比如,有个粤剧掌板师傅的脾气很不好,每次表演时,都会准备一箩筐木槌,只要听到哪个乐手跟不上节拍,或打错节拍,就把手中的木槌扔过去,然后从箩筐中拿起另一根继续打。他的徒弟为了学会技艺,并接过掌板的班,只能百般忍耐,直至获得师父的首肯。又比如,同一行当常常分成不同门派,门派之间不免有各种摩擦,同门师兄弟要紧跟师父的立场,否则就被认为是“欺师灭祖”。
传统社会中,个体往往需要投靠各种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关系圈,以谋求生存的资源。传统的师徒关系正是由此产生。从利益角度考虑,以人身关系换取立命本钱,这笔“买卖”还较为合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各种技能早已失去谋生的功能,人们学习传统技能,只为追求其他的价值,比如放松身心、纾解情绪等。在这种需求驱动下,大家只想以学费换取技能,而不希望投入过多的情绪、时间。
笔者认为,技能传承如果与师徒关系深度捆绑,在传播上就会受限。比如传统武术,大部分学习者的初衷无非是强身健体。如果只有形成如父子般的师徒关系,才能学到传统武术的高阶技能,必然影响大家学习传统武术的热情。因为可以强身健体的运动不只有武术,踢足球、打篮球等都有类似功能。球技的学习可以花钱请教练,学习之余可与教练以朋友相称,也不需要与教练的朋友产生交集,更加简单纯粹。这或许也是传统武术在当代受众相对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笔者想到,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播、传承,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就应该改变这种与时代不相适应的规矩,用新式的师生关系代替。我们常说,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这种创新不仅是形式、内容上的创新,附着在文化之上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祛魅,年轻人才不会敬而远之,甚至避之不及。宋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