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葵乡沃土育出“土专家”“田秀才”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5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葵乡沃土育出“土专家”“田秀才”
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赋能添智
果蔗迎来丰收,聂红梅在蔗田里收甘蔗。
王蒙主要负责水稻、玉米的新品种选育、比较试验及示范推广工作。
莫立觉仔细观察种龟的生长情况。
刘雪菲不断探索新会柑种植、新会陈皮陈化仓储的更多可能。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农村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农村产业而聚。近年来,新会区通过政策扶持与实践创新,在乡土专家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区依托“葵乡人才十条”政策,落实“人才倍增”工程五年行动方案,重点扶持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和乡土专家,积极开展农业人才培育,壮大农业人才队伍。2022年至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审核认定新会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共136名,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其中,2020-2021年复审认定通过的乡土专家41名,2022年审核认定的乡土专家51名,2024年审核认定的乡土专家44名。

    如今,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凭借自身所长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在葵乡每一寸土地上发光发热,为新会区推进“百千万工程”增彩。接下来,本报聚焦陈皮、果蔗、龟鳖养殖、水稻育种等领域的四位专家人才,听听他们扎根农业一线的故事。

 策划/任晓盈 文/图 任晓盈 冯瑶君 简家琳

    “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聂红梅

    推广先进种植技术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我公婆家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种植黄皮果蔗,种植新会柑已经是第五代人了。进入农业行业是因为2010年看到新会黄皮果蔗价格低廉,还经常滞销,但农民束手无策,我内心深受触动,决定和先生回到双水镇做点什么……”昨日,广东省乡土专家聂红梅告诉记者。聂红梅2020年首次获评“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去年经复评后近期再次获评,她认为,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她激励自己在推动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道路上继续深耕。

    聂红梅专注于黄皮果蔗和新会柑的种植、农产品营销以及土壤修复领域,是江门市小小疆土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新会区水润果蔗专业合作社社长助理。

    聂红梅是山东人,丈夫是新会人,14年前,她跟随丈夫到新会创业。当时,看到农产品屡陷滞销的困境,夫妻二人决定先广泛寻找客户,打破信息茧房,逐步开拓果蔗市场。在此期间,聂红梅和丈夫仔细查阅甘蔗种植资料,向行内专家和教授请教,还不断在田间地头实践探索。慢慢的,他们逐渐掌握了种植甘蔗、新会柑的关键技术,在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绿色高品质果蔗、新会柑的种植。与此同时,他们加大电商渠道的投入力度,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扩大销售渠道。

    “我们合作社有约133.33公顷(2000亩)果蔗、6.67公顷(100亩)新会柑,主要集中在双水镇东北村、桥美村、鱼冲村、基背村、嘉寮村附近,目前有社员109人,都是种植果蔗和新会柑。”聂红梅介绍,公司主要负责开拓市场、产品初加工和品牌打造,合作社则专注于种植示范、服务社员与农户,各有侧重,但主要目标都是与农户实现抱团发展。

    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讲,聂红梅认为,乡土专家要引领农业产业升级,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方面,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科学的土壤修复手段,避免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把高品质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就拿黄皮果蔗和新会柑来说,过去,很多农民的种植方式不够科学,导致产量和品质提升受限。合作社想要做的,就是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在果蔗的种植上,合作社和公司大力宣传‘少用肥,用好肥,少用药,多用物理防治’的种植理念,建议农户多选用高效微生物菌剂、长效复合肥、多元素液肥,推广‘安全环保,科学种植’生态种植新技术。在新会柑的种植上,更要注重地块的选择和种植方法,可选择咸淡水交汇处优质地块,种植过程中施用深海鱼蛋白养根、微生物菌肥活化土壤,最好自己发酵有机肥,搭配叶面级别品质的液肥。”聂红梅说。

    “这样种出来的新会柑品质大幅提升,果香更浓郁,晒干后的果皮香味四溢,顾客回头率特别高。”聂红梅将探索出的生态种植技术与合作社社员积极分享,让更多农户能切实受益。

    而果蔗通过采用生态种植新技术,口感更清甜、肉质更脆嫩,市场反响也很好,有一些客户专门指定选购新会区水润果蔗专业合作社的果蔗。在土壤修复方面,新会区水润果蔗专业合作社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改善后的土壤让作物生长得更加健康茁壮,为果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王蒙

    俯身下地培育“中国芯”

    在广袤的葵乡田野上,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怀揣着对农业的炽热情怀,在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她便是广东天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王蒙。

    正值初夏,王蒙穿梭在田间地头。王蒙主要负责水稻、玉米等新品种的选育、比较试验及示范推广。她深知,只有深入田间,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才能精准把握农业发展的脉搏。她常说:“我的工作要经常跟农户打交道,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田间地头的实践,感受农业的痛点和难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刚进公司,王蒙便参与了水稻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市面上的大部分水稻品种要么是产量型,要么是品质型,我们想通过水稻杂交进行表征试验,选育既能保证产量,又品质不错的品种。”王蒙说。然而,水稻育种并非易事,不同水稻亲本之间的相互杂交会产生多种组合的品种,王蒙需要在试验田里挑选出相对优质的稻株,再进行下一步的自交、杂交等工作。这不仅需要收集大量稻株的完整生长期数据,还要在水稻成熟后回收谷粒,在实验室中分析其丰产要素等各类指标,是一项繁琐且考验耐心的工作。

    为了选育出优质的水稻品种,王蒙常常在稻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头顶烈日,脚踩泥水,即使有蚊虫叮咬,但她都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品种选育、观察记录和比较分析。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王蒙和团队终于筛选出最优的组合,水稻新品种“Y两优098”诞生,品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目前已经在市场上推广种植。“与其他品种相比,这个新品种产量比较稳定,抗病性、抗倒伏性和适应性都不错。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落地转化,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王蒙感慨地说。

    多年来,王蒙一直坚守农业科研一线,辗转于实验室和农田之间,为中国农业增添“中国芯”而不懈努力。她参与了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多个省、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奖、科技奖,发表专业论文、企业联盟标准10多篇,研发的新品种已有4个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实现产业化。

    在种业领域深耕多年,王蒙深知其中的挑战重重。“培育出一个具有突破性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是从0到1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资金,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坚守。”王蒙说,自己从未退缩。

    在谈到如何更好地将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给农民时,王蒙表示:“我们充分利用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中心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示范展示基地、技术培训指导、做好媒体宣传、发放技术资料等措施,进行品种展示和配套技术推广,以‘看禾选种’的方式,让农民看到、选到心仪的好品种。”

    “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

    莫立觉

    大胆创新养殖模式

    积极探索孵化技术

    5月,江门市金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中的乌龟开始进入繁殖期。“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这段时间里,要多关注龟的变化。”江门市金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立觉一边说着话,一边调出环境数据信息可视化系统,仔细观察龟的生长情况。莫立觉于2008年开始养龟,2015年在圭峰山脚建立养殖场,专注黄喉拟水龟(石金钱龟)生态健康养殖,2020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今年通过复评。

    从事龟鳖养殖10多年,莫立觉秉承生态养殖理念,刻苦钻研科学养殖技术,提高育苗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通过加强疫病预防与控制,实施种养结合的方式,提高龟的产量及质量。如今,江门市金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品种丰富多样,除了石金钱龟,还有金钱龟、黄缘闭盒龟、白化黄金龟、白化鳄龟、蛋龟等,年均出苗量约5万只。

    走进企业的养殖场,在户外区域中,数十个水泥砌成的龟池干净整齐,不少乌龟正在晒壳,它们种类繁多,一听到声响,就翻进水中,十分可爱。“这个区域养的都是种龟。”莫立觉穿梭于养殖池间,不时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龟的生长状态,还不时伸手触摸龟背,观察龟的反应,“每一只龟的品相、习性都不同,我们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品种进行繁育,不断提高龟苗的质量。”

    极端天气、环境变化、市场低迷……养龟的十多年间,莫立觉遇到过不少困难。面对难题,他赴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取经,多次走访外省大型养殖户,不断改进养殖模式。同时,他凭借着敏锐的市场触觉,精准捕捉年轻消费群体对观赏龟的旺盛需求,2020年开始,积极带动养殖户调整赛道,从传统品种养殖转向以观赏品种为主导的养殖模式,拉动养殖户经济效益增长50%。“我从品种方面帮助养殖户做选择,协助他们解决繁育问题,还帮助他们做好市场对接、价格对接等方面的工作。”莫立觉说。

    除养殖模式上的大胆创新,莫立觉在孵化技术方面也积极探索。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和经验总结,他探索出无介质水孵法,在同一容积下,单盒龟蛋孵化量从100只跃升至500只。

    凭借在龟鳖养殖领域的突出贡献,莫立觉获评多个专业职称,担任多个行业协会重要职务,获得了不少荣誉。他创建的龟鳖养殖场更是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江门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水产良种场”,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单位。

    同时,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莫立觉积极发挥行业带头人的作用,通过邀请龟鳖养殖户参观龟场、协助农业部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免费举办培训等,助力龟鳖养殖业发展。

    “新会对行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不仅为养殖户送技术,更送资源。”莫立觉细数着政府举办的各类龟类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并掏出今年办下来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拥有资质后,我们就能更好地开展龟鳖育种工作。”

    “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刘雪菲

    海归博士投身家乡陈皮事业

    在三江镇的亚太陈皮产业园内,阳光透过茶枝柑的枝叶洒在刘雪菲身上,这位“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正俯身观察青果的油胞分布情况。两年前,她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实验室里与各种药品“打交道”,如今,她已成为广东亚太陈皮产业园总经理,用乡土情怀守护这片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陈皮。

    新会陈皮既是“一两陈皮一两金”的珍贵药材,也是串联起华侨乡愁的文化符号。在刘雪菲眼中,新会陈皮更像是一块未被完全破译的“千年瑰宝”。“在国外留学的时间里,我接触了不少来自五邑地区的华人华侨,他们更希望通过日常的食疗茶饮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调养身心,更加偏爱药食同源的产品,对新会陈皮更有一种独特、浓厚的情怀。这让我感受到,新会陈皮不仅是一样简单的物品,而是勾起味蕾的乡愁,可以串联起跨越山海的文化纽带。”刘雪菲说。

    博士毕业后,刘雪菲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新会,投身新会陈皮产业。刘雪菲表示:“我自小就在陈皮的甘香中长大,爸爸刘明忠是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区级非遗传承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陈皮人对新会陈皮的热爱。回国后,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深挖新会柑种植、新会陈皮陈化仓储的创新性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可能性。”

    “从新会柑皮到新会陈皮,陈化仓储是一个比较耗时耗力的环节。我们在这一环节融入‘无人智慧仓’理念,利用5G物联网,实现新会陈皮仓储智能化、现代化、高效化。”在刘雪菲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如今,亚太陈皮产业园·智能仓储服务中心探索出“分仓陈化+智能养护”模式,智能机械人负责搬运、翻晒、出库等工作,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还提高标准化仓储的效率与品质。

    此外,刘雪菲还重视新会陈皮产品的道地性。“在亚太陈皮产业园内,每筐新会陈皮都有专属的‘身份证’,我们做到从生产计划、采摘、加工、仓储、出库到销售各环节做到全程有迹可循,一码查询,保证100%真新会陈皮、100%真年份、100%真产区。”刘雪菲表示。

    此外,刘雪菲还积极探索新会陈皮加工领域的更多可能性。“陈皮可以与很多产品进行融合,比如陈皮啤酒、陈皮奶、陈皮零食等,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产品方向。”刘雪菲认为,随着越来越多“新农人”的加入,新会陈皮产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新会陈皮必将四海飘香。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