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在《新民说》等文章中,也反复强调塑造新国民的重要性。他呼吁青年摒弃旧有的封建观念,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德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当下,这些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梁启超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灯塔”,他的思想与精神穿越百年时光,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江门,作为梁启超的故乡,与他的思想血脉相连。探究梁启超的理念、言论与行动,并结合江门的地域特色加以思考,能为青年成长、社会发展及国家未来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挥笔为刃:觉醒之光穿越时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列强的侵略与腐朽的封建统治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满目疮痍。在这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来自江门的梁启超挺身而出,以笔为剑,用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唤醒无数沉睡的灵魂,点燃了青年心中的爱国之火。
《少年中国说》无疑是他的经典之作。“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在梁启超所处的晚清时期,“少年”一词更多是相对于“老大帝国”中腐朽守旧的“老年”心态而言的,强调朝气、革新精神和未来希望。文中将中国比喻为“少年”,意在呼吁国人摆脱陈旧观念,以青春活力推动国家变革。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其独特的侨乡文化与《少年中国说》所蕴含的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多江门籍侨胞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拼搏奋斗,但始终心系祖国。他们在海外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支持国内的革命事业和建设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精神。这种爱国情怀深深影响着江门的青年一代,激励他们在新时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如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到5G技术引领全球、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在这些前沿科技领域,越来越多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在江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和江门双碳实验室的建设现场与科研一线,同样活跃着众多青年的身影,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深知,自己的努力关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关乎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除了《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在《新民说》等文章中,也反复强调塑造新国民的重要性。他呼吁青年摒弃旧有的封建观念,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德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当下,这些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江门的青年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民族文化的根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同时,江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展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侨乡风情,让青年更加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侨乡青年的精彩篇章。
讲台育人:智慧传承助力成长
梁启超不仅是思想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的践行者。他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清华园的课堂上,他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学子。他的开场白常常别具一格,以谦逊又自信的话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知识的探索之旅。
在教学内容上,梁启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强调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他批评当时的教育使学校变成“贩卖知识的地方”,希望能将现代教育与古代书院教育相融合,培养出知识与德性兼具的人才。这一教育理念在江门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在基础教育阶段,江门的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高等教育领域,江门的高校与本地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让他们深入乡村开展支教、农业调研等实践,既切实助力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与能力提升。
在指导学生治学方面,梁启超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为他们提供详细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指导。在江门的教育领域,教师们也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科研项目中,导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在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江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思想导航:指引青年逐梦前行
在个人修养方面,梁启超强调青年要注重品德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倡导青年培养“浩然之气”,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圆满。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各种诱惑层出不穷,青年很容易陷入精神空虚的困境。一些青年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品德修养和精神追求。在江门,梁启超的教诲深入人心,成为青年的行为准则。许多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高尚的品德。在社区志愿服务中,青年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用爱心传递温暖。在网络空间,江门的青年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弘扬正能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江门的美景、美食和优秀文化,展示侨乡的魅力。他们明白,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梁启超鼓励青年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他认为,知识是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海量且繁杂,青年面临着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但也容易陷入信息焦虑。江门的青年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平碉楼与村落”等,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他们积极利用图书馆、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此外,他们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跟从,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
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乐业”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正当的职业,都值得尊重和热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在职业选择时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忽视了自身兴趣和职业的内在价值,导致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在江门,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认识到“敬业乐业”的重要性。在新兴的文旅行业,江门的青年凭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旅游事业的追求,积极投身其中。他们深入挖掘江门的侨乡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如以梁启超故居为核心的文化研学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推动了江门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青年认真钻研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以匠心铸就品质。他们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实现自我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乐业”的精神。
百年前,梁启超以其卓越的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为青年开辟了前行的道路。如今,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五四精神与梁启超的思想相互交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江门的青年以梁启超为精神坐标,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茜,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