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江门市粮食安全生产工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要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粮食现代化生产;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要加强种粮引导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要构建现代化经营体系,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要树立节约意识,推进全社会全过程节粮减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江门作为农业大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是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排头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扎实推进江门市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要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粮食现代化生产。
一是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高度重视“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具体地块,上图入库,强化监管;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以及耕地“进出平衡”的要求,确保项目建设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全面落实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双平衡。二是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我市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三是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和提升土壤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提升粮食高产稳产的能力。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加强与省粮科所、省农科院、华南农大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交流,在科技决策与咨询、农业科技产业对接、稻米良种繁育、绿色安全种植、重大病虫害防治、稻米贮运烘干和精深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现粮食高产稳产。
一是大力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激励种业原始创新,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抓好江门水稻优良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和推广应用保护工作,加大“象牙香占”“五星丝苗”等选育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加大重点机具补贴力度,大力引进推广高效、精准、节能适用型装备及微小型机具,加强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三是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强化督办机制,对新建、扩建仓储建设项目实行数字技术及清单管理,确保各建设项目如期竣工,尽快投入使用。四是加快补齐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短板。强化对小陂头、小水渠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维护,完善农田灌溉体系,加快解决灌溉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抢修灾毁水利设施,确保排灌通畅、晚造生产顺利进行。
要加强种粮引导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
一是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坚持“谁耕作,补贴谁”原则,不断完善种粮补贴政策,提高种粮补贴,通过统筹协调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支持持续耕种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稳定种粮收益预期。二是加大粮食生产投入支持力度。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用好土地出让收入、新增耕地收益等政策,鼓励各地申报粮食生产领域专项债券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资源支持粮食生产。三是大力培育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生产全程技术服务力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种粮的信心和定力。四是加强对地方粮食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学习培训。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做好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农资供需监测和调运,保障农资供应充足,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开展业务素质培训,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粮食政策执行能力。
要构建现代化经营体系,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是深化统筹流转模式。全面推广“两预两委托”、农业生产托管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大对农地的统筹整合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二是鼓励生产者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支持“稻+鱼、稻+虾、稻+蟹、稻+菜”等生产方式,完善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意识。发动和组织各级农技推广单位和人员,以田间指导、远程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技服务下乡。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加强示范推广,提高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四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江门市大米产业联盟”的作用,打造江门大米“航空母舰”,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步上新台阶。坚持农产品品牌常态化打造,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值空间,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定向培育及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推进粮食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实现“产购储运加销”有机衔接,提高种粮效益,保障粮食生产持续稳定。
要树立节约意识,推进全社会全过程节粮减损。
一是遏制消费环节浪费。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鼓励单位食堂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加强学校餐饮节约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饮食习惯。加强公众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减少家庭和个人食品浪费。二是加强生产环节减损。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快老旧收割机械报废更新,促进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应用。强化机收减损技术指导,在粮食生产县(市、区)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提高农机手规范操作能力,降低收获损失。三是做好防灾减损。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围绕秋粮生产薄弱环节,因地制宜抓好秋粮田间管理。持续绷紧防台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这根弦,及时接收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处置突发灾情,加强农情调度和粮食生产指导,做好农药、化肥等农资供应保障,落实稳产增产关键措施。四是强化储运加工环节减损。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大力发展原粮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运输。优化工业用粮结构,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进行调控。(丁丹,市委党校科研办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