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至7月,是水痘的高发期。据了解,水痘病毒虽然全年都可能“搞偷袭”,但尤其爱在冬春换季和初夏梅雨期集中发力,这个专挑孩子下手的“泡泡怪”可不简单。日前,记者走访发现,江门不少医院的水痘接诊量有所上升。那么,怎样科学防治水痘?记者就此采访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和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卢嘉伟 曹昆恒
水痘长什么样子?
不久前,江门7岁男孩小宇(化名)突发39℃高热,第二天额头、耳后出现红色斑疹,并迅速蔓延至胸背、四肢,形成绿豆大小的透明水疱,部分疱液浑浊伴剧烈瘙痒。小宇因抓挠导致多处破溃,家长将其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水痘病毒感染。
“孩子一直喊疼,连衣服摩擦都难受,夜里痒得睡不着。”小宇的妈妈表示,孩子口腔黏膜也有溃疡,进食困难。医生开具抗病毒药物,并叮嘱用炉甘石洗剂止痒,避免留疤。目前小宇居家隔离,疱疹逐渐结痂脱落。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PICU主治医师黄嘉丽介绍,这个“狡猾”的病毒最爱搞“潜伏战”,孩子可能先出现发热(38℃—40℃)、食欲不振、浑身没劲等“假感冒”症状,这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误判。
真正的“警报”,会在感染的1—2天后拉响。皮肤上开始出现会“变身”的皮疹,首先出现在头部、躯干,随后逐渐蔓延至面部和四肢:1、初登场:红色斑疹,像蚊子包;2、进阶版:很快变身“小水珠”,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周围有红晕;3、终形态:水疱变浑浊结痂,像撒了黑芝麻的皮肤。整个过程中,皮疹会分批出现,最典型的特征是“三代同堂”——新旧皮疹同时存在。
除了皮肤症状外,水痘还可能引起瘙痒。但千万管住手,抓破容易留疤,还可能导致感染。
水痘病毒怎么传播?
水痘病毒的传染期,通常从出疹前1—2天开始,到所有皮损干燥结痂为止。所以,结痂前都是“移动传染源”。黄嘉丽表示,具体传播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想象一下,患者咳嗽时,无数病毒随着飞沫像“子弹”一样射向周围,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就有被击中的风险。
2、接触传染。直接接触患者的水疱液也会感染病毒。握手或者触碰了患者水疱破裂后污染的物品,比如玩具、毛巾等,都有可能“中招”。
3、亲密接触。拥抱、共用物品都会给病毒打开“传送门”。
预防和护理这样做
黄嘉丽说,预防水痘,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一是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水痘疫苗,一般12—15月龄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二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三是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煮沸、暴晒等,可有效杀灭病毒。
日常防护方面,家长可教会孩子“洗手歌”(七步洗手法);教室/卧室保持每天通风3次以上;流行季少去游乐场等病毒聚集地。
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李国泉表示,若接触水痘患者后出现疑似症状(发热、红疹、水疱),应及时就医并采取防护措施。早期隔离、对症护理和必要时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止痒方面,炉甘石洗剂是止痒“神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剪短指甲+戴棉手套防抓挠。
退烧方面,38.5℃以下可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身体;体温超过38.5℃,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患病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皮肤清洁,勤换洗衣物,避免搔抓皮疹,防止感染。同时,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此外,水痘还可能进展为重症水痘并发症。当并发肺炎时,可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水痘脑炎比较少见,可引起走路不稳、头痛、头晕、意识错乱和癫痫发作。因护理不当、皮肤不洁,或搔抓疱疹致其破溃,易继发细菌感染,常见如化脓性感染、蜂窝织炎、脓毒症等。严重感染时可导致坏疽型水痘,皮肤大面积坏死,甚至因脓毒症而致死。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后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率。”李国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