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旅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舟破浪 粽子飘香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5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舟破浪 粽子飘香
端午节临近,鹤山节日气氛渐浓
文龙甜品粽子店制作的枧水粽颜独特,粽叶呈现紫红色。
鹤山“水牛仔”冯伟浚在升平河训练。
文龙甜品粽子店工人正在包粽子。

    说起端午节,相信不少人会马上想到“吃粽子”“扒龙舟”这两项习俗。随着端午佳节临近,鹤山市的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厚。在龙口镇、古劳镇、宅梧镇等地,特色手工粽子散发出清香,吸引着市民群众购买,粽子销量不断上升;在古劳镇,一条条沉睡的龙舟被“唤醒”,龙舟队员们每天相聚开展训练,为即将到来的系列龙舟赛进行充分准备。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泽彬

    通讯员 温志宏 陆彦晖

    A

    特色粽子热销

    临近端午节,粽子成为不少鹤山市民餐桌上的“主角”。在龙口镇,一家拥有近40年历史的店铺是不少食客认准的“老字号”,其制作的龙口文龙粽不仅备受本地居民的喜爱,还远销至其他省市,这家店便是文龙甜品粽子店。

    5月19日,记者进行了探店,此时,数名工人正在店内熟练地包粽子。只见她们将粽叶卷成圆锥形,放入糯米,再依次放入一半去壳一半留壳的绿豆、几块五花肉,铺上一层糯米,最后包好粽叶、用绑绳捆紧,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包好一个经典的五香肉粽。再经过8小时蒸煮,清香扑鼻的龙口文龙粽就出炉了。

    “我们一年四季都卖粽子,5月下旬到端午节这段时间是粽子的销售高峰。近几天我们每天卖出大约700个粽子,到了销售最火爆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三四千个。”文龙甜品粽子店经营者刘婉颜介绍,蛋黄肉粽、栗子蛋黄肉粽最受顾客欢迎,店铺自创的、具有龙口镇霄南村特色的鲜味牛肉蛋黄肉粽也备受喜爱。

    鲜卑族喜食牛肉,龙口牛肉远近闻名,辖区内大大小小的牛肉餐馆林立,很多食客慕名过来品尝牛肉。“2022年,我想到可以将龙口牛肉与自家文龙粽相结合,打造有龙口特色的粽子。”刘婉颜说。切开鲜味牛肉蛋黄肉粽,细细品尝饱满的馅料,龙口牛肉的浓厚香味充满口腔。“我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牛肉馅的粽子,品尝过后觉得味道很惊喜,很香,也不腻。”品尝鲜味牛肉蛋黄肉粽后,第一次来店的顾客陈先生点赞道。

    店铺一侧,一个个装满粽子的大蒸笼整齐地堆叠着,包裹粽子的紫色粽叶分外醒目。刘婉颜介绍:“这些紫色的粽子是枧水粽。在煮粽子时我们会加入苏木,苏木会将粽子叶染成紫色,将粽子的糯米染成红色。”切开枧水粽,红色的糯米色彩诱人,沾上白糖食用,味道清甜、富有嚼劲,还可祛湿健脾。

    经营近40年来,文龙甜品粽子店获得了大量顾客的喜爱。店铺的墙上悬挂着一幅顾客赠送的书法作品,“一见‘粽’情”四个字充分表达了顾客对文龙粽子的赞美。家住沙坪街道的李女士专门开车来到龙口镇,在文龙甜品粽子店买了19条粽子,她说:“我在这家店买粽子已经有20多年了,一家人都很喜欢,以后还会继续前来购买。”此外,每天都有物流企业上门收取快递,通过冷链将文龙粽寄往全国各地。

    走出龙口镇,还有更多具有鹤山特色、历史悠久的粽子等待食客品尝。在古劳镇,鹤山市福兴酒楼保护推广的古劳柴火粽体积大、分量重、用料足、饱腹感强,外形呈龙船状,包裹手法复杂,2023年,“古劳福兴柴火粽制作技艺”入选鹤山市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来到宅梧镇,裹粽文化已在当地传承超过500年时间,2022年,宅梧粽子加工技艺入选鹤山市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裕糦粽子厂手工制作的宅梧柴火粽选料严格、手工讲究、制作精细,该厂还创新推出海胆金蚝粽、海胆鲍鱼粽等口味,让宅梧粽更有新意、更有活力。

    B

    乡村热闹“起龙”

    古劳镇河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每年端午节,当地都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龙舟赛后,人们会将龙舟深埋进泥沙之中,起到隔绝风吹日晒、保护龙舟船身的作用;次年临近端午之时,人们挑选良辰吉日将封存一年的龙舟请出,通过隆重的“起龙”仪式“唤醒”龙舟,并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该仪式已在古劳镇传承超过300年,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5月17日,古劳镇新溂、七星、老仁和、龙坑、梧坑举行起龙仪式,沉睡河底的龙舟在万众期待中被“唤醒”。

    上午9时,位于双桥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的新溂“龙船埗”锣鼓齐鸣。举行“醒龙”仪式后,两名村民潜入水中精准定位龙舟位置,并用挂钩挂住龙舟,在滑轮装置的带动下,23米长、通体黑色的新溂龙舟浮出水面。村民们登上龙舟合力清理淤泥和积水,不少年轻村民也参与其中。双桥村村民冯炳权带着孩子前来参加起龙仪式,他表示:“起龙仪式是我们百年来的传统,我带孩子来参加,是想把这个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同时,也借着龙舟的精神,教会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新溂龙舟隶属古劳双桥,其前身是上、下溂龙船,于20世纪80年代起统一出赛,改名新溂。新溂是鹤山实力较强的龙舟队,在众多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曾于1981、1982年连续获得两届龙舟大赛冠军,于2008、2009年获得古劳民间龙舟赛冠军。近年来,该龙舟队积极参加当地的龙舟竞渡活动,并组织队员到邻近市县参加龙舟比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传统强队。

    在新溂举办“起龙”仪式时,七星的“起龙”仪式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燃放鞭炮后,村民们跳进河涌,用绞盘拉出埋藏在水中的2条龙舟,并清理船身的泥沙、积水。有20多年扒龙舟经验的七星村村民李国成介绍,“起龙”仪式后,村民会将龙舟清洗干净,再装上龙头和龙尾,“扛龙过基”后就开始训练。七星龙舟队的龙船旗及船桨黑底色上的七颗相连的白圆星,寓意七姓共存,团结一致,拼搏向上。“雷雨奔腾三夹水,风云掩映七星旗”便是七星龙船人个性的写照。

    同一时间,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7条历史悠久的老仁和龙舟也顺利“苏醒”。“起龙”仪式现场摆放着数支红色船桨,上书“五县第一”“海内无双”“甘滩夺锦”“独占鳌头”等字样,纪念老仁和龙舟的辉煌战绩。相传清代初年,老仁和龙舟参加了在西江古劳围至顺德甘竹滩河段举行的邻近五县龙舟大赛,在决赛被顺德参赛龙舟拉断了龙尾,仍一举夺魁。“为了纪念这次比赛,老仁和龙舟自此以后就不再装上龙尾,只放在龙槽里面。”老仁和龙舟队队员伍炳扬介绍。

    C

    训练热火朝天

    随着各地龙舟相继“起龙”,龙舟竞赛举办的日子也逐步临近,每天下午6时左右,古劳镇的龙舟运动员们相聚在升平河,进行龙舟训练,升平河畔总能听到清脆的鼓点声和整齐的吆喝声。在运动员们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驱动下,一条条龙舟划破水面,上演一幕幕“速度与激情”。记者也于日前跟随网红鹤山“水牛仔”冯伟浚坐上龙舟,在鹤山兄弟龙舟队运动员们的带领下“沉浸式”体验“赛龙舟”这项刺激的运动。

    当天下午5时许,鹤山兄弟龙舟队队员们相继抵达训练地点,登上龙舟进行热身训练。“为了备战龙舟赛,我每天都会来这里训练。”冯伟浚说。

    “一、二,起!”在口号的指引下,队员们在坐姿与站姿间流畅切换,充满肌肉感的手臂充分展现出力量之美。“在划桨的时候,腰部要像这样‘有弹性’,才能更好地发力。”训练间隙,队员们分享着技巧心得。

    经过几个来回的热身,大家进入正式训练环节。随着哨声响起,20名壮硕的队员“马力全开”,跟随鼓点的节奏逐渐加快划桨速度。龙舟两侧水花四溅,如离弦之箭般快速前进,坐在龙舟上的记者感受到了强烈的“推背感”,感觉十分刺激。“鹤山兄弟龙舟队,加油!”进行一次500米的冲刺训练后,经过短暂休息,队员们齐呼一声口号,又投入到训练中。

    升平河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5月20日下午6时,记者在中东西龙舟训练基地看到,现场有不少市民在河岸边观看龙舟队训练。带着孩子来看龙舟的梁先生表示:“我的孩子很喜欢看龙舟比赛。端午节打算带孩子看一场正式的龙舟比赛。”

    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古劳“三夹腾龙”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清代乾隆年间一路走来,主要依靠民间自发组织,民俗特色鲜明,再加上鹤山龙舟竞渡中的“起、赛、埋”三个传统环节保留完好,非常具有代表性,为研究龙舟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古劳“三夹腾龙”2007年入选鹤山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09年入选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端午节游玩指南

    来鹤山,看龙舟包粽子

    端午佳节,鹤山市即将迎来一系列充满节日气氛的精彩活动,让市民游客尽享节日快乐。

    随着一年一度的“龙舟时间”的到来,鹤山2025年龙舟季活动即将开启,让龙舟爱好者们过足瘾。5月29日下午,2025鹤山“游龙会”龙舟巡游活动将在升平河龙舟公园举办;5月28日,址山镇昆中村将举办址山龙舟邀请赛;5月31日至6月1日上午,市民可以到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观赏古劳水乡龙舟表演赛;6月15日下午,2025鹤山龙舟争霸赛将于升平河龙舟公园举办。

    此外,坡山棠美、水寨将于5月27日上午举行新船骏水仪式,5月24日古劳罗江、前江有龙舟“起龙”仪式,古劳三溪则将于5月25日“起龙”。

    除了一系列与龙舟相关活动,这个端午节,还有一个“好吃又好玩”的活动等着市民参与。据悉,由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鹤山市文化馆承办的“粽香情浓,乐享非遗——古劳柴火粽制作亲子体验活动”将于5月24日与市民见面,活动中,亲子家庭可了解古劳柴火粽制作技艺的历史沿革、主要特点,并学习制作古劳柴火粽。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