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举措筑牢暑期安全防护网
设计力量助推侨乡文化传承发展
小选手成为舞台上“闪亮的星”
让少年在攀爬中锤炼意志
引导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
化繁为简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6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三方联动抓好防溺水工作
多举措筑牢暑期安全防护网

水口镇沙冈小学通过手抄报比赛、宣传栏等方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盛夏已至,暑假临近,青少年溺水事故进入易发期。安全教育课、手抄报比赛、水域巡查、救生设备维护……连日来,开平市通过创新宣教形式、强化家校协同、整合社会资源,多措并举筑牢暑期安全防护网,构建起“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的防溺水安全网络,全力守护青少年生命安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校园宣讲

    守好“第一防线”

    在水口镇沙冈中学八(九)班教室,防溺水主题班会课气氛热烈。班主任通过真实案例剖析、急救知识竞答、警示视频播放,将“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水域”的理念深植学生心中。学生植诗仪说:“今后看到同学靠近危险水域,我一定会劝阻。”

    沙冈中学政教处主任梁炎炯介绍,学校形成多元化宣教体系,除常态化安全教育课外,还通过案例警示、主题家访、致家长信、短视频推送等方式,持续强化防溺水“六不两会”要求,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水口镇沙冈小学,防溺水教育同样形式多样。除了课堂教育外,学校还通过防溺水手抄报比赛、宣传栏、集体宣誓等方式,全方位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让防溺水安全理念入脑入心。“学校每周都会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放学前还会让我们读防溺水‘六不’原则。”沙冈小学学生邓小宝说,“我还学了游泳”。

    该校政教主任张惠娴表示,学校构建“教育—监管—联防”三位一体安全体系,加强与村委会沟通,并借助家长会、家访、微信群等渠道反复提醒家长履行监护责任,筑牢家庭防护网。“家校协同才能筑牢防线。”张惠娴坦言。

    家庭监管

    建立守护孩子的屏障

    在开平市构筑的立体化防溺水体系中,除了基层巡查力量日夜守护水域安全,家庭的有效监督与教育也是守护孩子生命安全的另一道不可或缺的屏障。“社区(村)巡查能覆盖公共水域,但孩子去非正规场所玩水,家庭监管就至关重要。”开平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指出,为此,开平市将防溺水教育阵地前移至家庭,通过学校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签订《安全监护责任书》,明确要求家长切实承担起法定监护职责,尤其加强对孩子外出动向的管理,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每次出门前,我都会叮嘱孩子不要去河边、水塘玩,去游泳池也必须由大人陪同。”家长陈女士说。

    为此,开平市还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进村(社区),向家长传授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风险教育方法,并指导家庭开展应急演练。部分镇街还探索建立“邻里守望互助”机制,鼓励家长相互提醒监督,形成社区联防联控合力。

    基层巡查

    常态化盯紧风险水域

    防范溺水风险,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在开平市,一支支由镇街、村(社区)力量组成的巡查队伍活跃在山塘水库、河涌池塘边,以高频次、常态化的巡查与完备的应急设备,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织就一张坚实的防溺水“生命防护网”。

    开平市全面推行危险水域定期排查机制,尤其注重对“一牌一圈一杠一绳”等关键救生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警示标识牌、救生圈、长竹竿(杠)、救生绳触手可及,确保在危急时刻能迅速响应。这些看似简单的装备,正是现场施救的“黄金四件套”,构成了水域安全的有形防线。

    在水口镇风采村,村内两个池塘旁,总能看到村党支部书记余伟洪的身影。他随身携带的巡查记录本上,详细登记着每一次检查的情况。“每个池塘每周巡查三次以上是硬要求。”余伟洪边走边介绍,“设备完好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及时劝离靠近水域玩耍的孩子。风险点就在眼前,我们必须时刻‘盯紧’,容不得半点疏忽。”

    记者了解到,开平市通过制度化、网格化的社区巡查力量下沉,将防溺水的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防控,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充分动员村(社区)力量常态化盯紧风险水域,配以标准化应急设施,成为筑牢防溺水堤坝的有效路径。村民们对此深有感触:“看到巡查队经常来,救生设备就在旁边,心里踏实多了。”

    目前,开平市已形成“学校教育+家庭监督+基层巡逻”的全链条防护体系。“将继续压实各方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提升应急能力,为青少年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开平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