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的漫长探索之路上,如何平衡减负与增效始终是困扰教师的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失衡的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不断实践与反思,笔者认为“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它让语文教学回归“以生为本”,激活了课堂的无限效能。
开平市月山初级中学 梁全好
方法赋能
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
高效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简单灌输,更要聚焦传授简单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传统的“留、删、补、换、调、变”六字法虽然系统,但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复杂。于是,笔者提炼出“加字法”和“换字法”,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以《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一句为例,学生通过“加换”即可轻松译出:“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情感。”简单清晰的方法,学生就能轻松译出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能学、愿学、会用”。
修辞赏析教学同样需要方法指引。针对学生“知修辞、难分析”的困境,笔者总结出“修辞+对象特点+情感/性格”的答题公式,让赏析变得有章可循。以《济南的冬天》中“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的描写为例,学生能够规范地分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效果,准确捕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种结构化思维训练,让语文学习从“无序感悟”走向“有序思考”。
这些契合学情的学习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提升了课堂效率,助力学生掌握核心技能。
精准聚焦
课前备课要做“减法”
课前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化繁为简要求教师深度备课,精准聚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幅冗长、理解难度高的课文,如果采用不分主次、随意拓展的教学方式,会让文本解读变得繁琐,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化繁为简要求教师深度备课,系统梳理并重构教学内容、方法及学习路径。通过提炼核心要点,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准,精准筛选教学目标,摒弃面面俱到的教学误区。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教学目标聚焦于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本质,以及引导学生品评个性化语言描写,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对于家庭背景等次要情节,则安排略讲或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有效提升学习效能。
分层引导
课堂化繁为简
让每个学生“够得着”
课堂教学是化繁为简策略的重要实践场域。课堂中的“简”,体现在问题降维与讲解具象化上,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得着、跟得上”。教师应采用“分段解读法”,将全文划分为不同部分,逐段突破翻译与情感分析,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提问环节,要注重分层引导,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设置“小台阶”,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活类比,如讲解《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时,教师可用居民处理闲置旧书桌的生活场景进行类比,让学生轻松领悟“大同社会的精神境界”。这种分层设问、具象化引导的方式,将复杂文本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小台阶”,既降低了认知难度,又提升了课堂专注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文本解读,提升了课堂专注度。
此外,课后环节的化繁为简,关键在于聚焦轻负高效。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厚积薄发,而不是机械刷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教师可布置“零门槛”摘抄任务,要求学生每日摘抄一句好诗、一段好文或一则创新故事,并定期组织“摘抄分享会”“跨本互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从摘抄到感悟,让他们在反复品读中培养语感、丰富语言储备。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阅读敏感度和写作表达力都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化繁为简的语文教学实践,是一场以简约之道抵达教育本质的智慧探索。它通过方法建构破解学习迷障,以精准聚焦提升课堂效能,借分层引导激活思维活力,凭轻负积累滋养核心素养,让教学回归“学生能接受、愿参与、有收获”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