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育的百花园中,古诗教学恰似一株幽兰,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芬芳。如何让这文化遗产在现代课堂中焕发生机,让稚嫩的童心与千年前的诗心产生共鸣,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级部编版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三江镇深吕小学 谭庆梅
“知”晓诗人,进入诗境。“知”诗人就是了解诗歌的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意图。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课前我会让学生各自查询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读”占鳌头,感受诗韵。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因而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方法如下:
教师范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突出古诗的节奏。配乐朗读:播放古筝、钢琴等轻音乐作为背景。趣味诵读:击掌读:每句结尾拍手。角色扮演:分小组比赛朗读,或模仿诗人“摇头晃脑”吟诵。通过反复读,让学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自觉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赏”析诗题,揣测诗涵。不管学习哪一首古诗,都得从题目入手,明确题目意思。如《题西林壁》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题”“西林”等词语所指的意思,大体上了解诗的内容。
“图”像记忆,感知诗意。有研究表明,图像法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增强学习记忆力等有重要的作用。这一环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插图明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诗歌大意。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辅助记忆,背诵的速度更快,记忆力也更加牢固。
“画”面联动,品悟诗情。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感知又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回到对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再动笔画出诗景。随后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诵”读为本,嚼出诗味。在学生读懂诗意、体会出情感后,鼓励他们用诵读方式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诵读的方法可根据古诗表达的感情选用不同的方法。一是琅琅出声诵读法,力求读得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二是低声慢吟诵读法,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三是配乐诵读,每教完一首古诗,可放几首乐曲,让学生选择一首合适的给诗歌配乐,进行诵读。
总之,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素质,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