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伍晓晖
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数学中的图形、比例、对称等概念,可以为劳动教育创作提供灵感和指导;而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其与数学中的数列、函数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数学引导学生
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在小学阶段,兴趣的驱动性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当中。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其间,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劳动价值,并且滋生出更加立体的劳动意识。
比如,在学习“完美的图形——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历史上与圆有关的相关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同时,在立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鲜活的情境引导下,学生不仅对于圆的相关知识内涵理解得更加深入,而且还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
“劳动+数学”
让课堂活起来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深入挖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比如,在小学数学课本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章节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比例”,还可以向学生拓展“什么叫黄金分割”,讲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在建筑中融入这一概念,使建筑更具美感。
又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买卖情景,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巩固了基本的加减运算技能,从而理解劳动的艰辛。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是要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数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