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田镇依托优质水资源,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以江门水都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经济,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路径,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从“因水受限” 转向“依水发展”
大田镇地处锦江河上游,拥有锦江河、朗底河及珠三角最大水库——锦江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二类及以上标准,是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作为恩平发展水经济的关键项目,江门水都产业园就位于锦江河与朗底河交汇处。
大田镇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江门市委、市政府看中锦江水库优质水资源,启动江门水都产业园建设,打造大湾区水资源特色产业园。
过去,大田镇发展主要依靠温泉旅游,模式单一,整体水平不高。近年来,大田镇转变思路,从“因水受限”转向“依水发展”,走绿色水经济道路。通过建设江门水都产业园,引进节水低污染项目,努力将生态好水变为经济活水,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昔日的河边泥地已变样,建起了平整的水泥路、新装了太阳能路灯、架设了别致的桥梁……一个配套逐步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正在形成。
平衡产业发展
与水资源保护
放眼朗底河滨,现代化厂房、综合楼等建筑拔地而起。厂房内,生产线运转不停。广东恩州山泉水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驻江门水都产业园的水企。该公司总经理冯飞鹏已从事饮用水加工行业20余年。“今年年初正式运营以来,我们的瓶装水、桶装水等产品的日产量达10万件,预计年产山泉水3000万桶(箱),产值3亿元。”冯飞鹏说。
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大田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江门水都产业园聚焦现代化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引进山泉水、饮料、酒类饮品等企业,并设置了“投资强度每亩达300万元、税收每亩达25万元”的绿色门槛。大田镇政府主要从产业准入、生产工艺和监测体系入手,优先引进节水型、低污染企业,要求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同步建设生态碧道、完善环保监测体系,致力将产业园打造成“花园式”生产基地,实现水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江门水都产业园的建设,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惠。在广东恩州山泉水有限公司工作的吴先生表示,产业园让他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庭,我们很满意。”
未来,大田镇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加大招商力度,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持续做好“水文章”,努力将江门水都产业园打造成为大湾区水资源特色产业园、江门市东西部对口合作典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