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疾病禁锢脚步,弟弟化为行走的“拐杖”,哥哥化作发光的“太阳”。
还记得江门市棠下中学卢梓俊和卢梓朗这对孪生兄弟的故事吗?两年多前(2023年4月26日),讲述他们故事的暖新闻《我是你的“拐杖” 你是我的“阳光”》在本报各平台刊发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无数人,其中该新闻线上总阅读量超50万人次。
这对孪生兄弟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单亲家庭,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母亲打零工。哥哥卢梓俊,出生8个月被确诊为脑瘫,无法正常行走。弟弟卢梓朗自懂事起,就肩负起责任,成了哥哥每天的“拐杖”,用守护和陪伴诠释亲情与担当。他们共同经历生活中不同的挫折和考验,练就了乐观、坚韧的品质,被传为佳话。
6月30日,记者从棠下中学获悉,在2025年高考中,哥哥卢梓俊超水平发挥,分数超物理类本科线(437分)。其背后,是卢梓俊在这两年多以来,忍受着病情恶化所带来的巨大疼痛感及身体机能的退化。即便他知道,自己用10分的努力只能换回1分的收获,但他依旧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收获属于自己的光荣。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推迟手术希望圆梦高考
6月30日,记者来到卢梓俊家中,同行的,还有他的班主任陈惠华。彼时的卢梓俊正拿着目录表认真研究志愿填报方案,陈惠华马上进行指导,根据过往经验给出志愿填报的“雷区”和需要记住的各项原则,并用笔在目录表上做出各种标记,提醒卢梓俊这些标记的含义与用途。
两年多没见卢梓俊,记者对他的第一感觉是消瘦了,行动的难度更高了,但眼神依旧透露着坚定。“这两年多,他确实瘦了不少。其实按照医生的建议,两年多前他就应该要进行手术,因为从那时起,他的病情一直在恶化,身体的一些器官和部位,如肺部、脊椎被压迫,各项机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陈惠华说。
但考虑到手术的风险,以及后续长达一年的康复周期,卢梓俊经过和家人商量,作出了无比艰难的决定:坚持到高考结束后再进行手术。“高考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既然作出了选择,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怨无悔。”卢梓俊说。
病情恶化带来的,是卢梓俊日常学习和生活难度的不断增加。“他每天都在忍受疼痛,坐着时,需要频繁更换坐姿,上肢功能的受损导致他写字效率降低,难度加大。由于肺部受到压迫,很容易气喘,睡觉时也只能平躺,不能侧卧,否则会影响呼吸。”弟弟卢梓朗说,到了高中他和哥哥不在一个班学习,班上的同学白天会帮忙照顾哥哥,但哥哥的难,哥哥的付出,他全部都知道。
尽管困难重重,但卢梓俊每天都在感动着身边的人。“两年多来,他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一次,没有缺交过一次作业。对他来讲,也许付出10分的努力,才能换回1分的收获,但他心中似乎有一团火。我心里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心疼。”陈惠华如是说。
独立自强精神感动身边人
独立自强,是藏在卢梓俊骨子里的品质,虽然有弟弟卢梓朗以及同学们的照顾与帮助,但他每天都尝试独立完成自己的所有事情。在他家的楼梯间,记者清晰看到从家门口到一楼铁门的白墙上,布满了一个又一个手掌般大小的黑色印子,这是卢梓俊这两年多来每天尝试独立下楼用右手扶墙借力时,掌心的汗水与墙壁接触后所形成的。“他每天都会说‘弟弟,你辛苦了,让我自己试一下,我可以的’。往往每走几步,他就会大口喘气,到了后来,由于肺部功能衰退,喘气的频率越来越高,但他还是尽力坚持。”回忆起与哥哥的生活点滴,卢梓朗颇有感慨。
“每天在校园里,我和很多同学都很关注梓俊的日常,但得到最多的回复是:谢谢!我可以自己来。因为他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正是因为这份坚韧,让他的成绩一直处于进步的状态,尽管幅度不大。”陈惠华告诉记者,卢梓俊几次模拟考试的分数都没有达到本科线,但正是因为他这种独立自强的精神,使他在踏上考场时,依旧能更进一步。
被问及学习的秘诀,卢梓俊的回答十分真诚:“也许没有办法走得很快,但我可以一直走,哪怕效率低点。我始终相信老师,觉得只要跟着老师教的方法去做,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走,不断重复练习,就一定能有收获。”
成功坚持到高考,并取得好的成绩,卢梓俊收到了很多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的祝福,他自己也如释重负,截至发稿前,他还在思考自己的志愿填报策略。“被学校录取后,我需要先休学一年,因为很快我就要进行手术了,术后需要进行长达一年的理疗和恢复。我的愿望是手术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未来可以自己独立生活和学习,不需要再麻烦其他人照顾,学自己喜欢的专业,未来可以在社会上谋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采访最后,卢梓俊坦言,自己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对未来,有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