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江门日报·青苹果》校园专刊主办的“青苹果大课堂”活动在开平市三埠街道东河小学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剥瓜子大赛”正激烈进行,教室里没有黑板粉笔的单调,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专注观察的眼睛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这堂青苹果大课堂的写作课,正在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们打通阅读积累与写作表达的“任督二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写作课堂。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敖转优
通讯员/方淑华
生活即课堂 一粒瓜子的写作启蒙
活动现场,学生们被分为四组,每组派出两名同学上台比赛剥瓜子。孩子们围坐在教室里,认真观察台上同伴的每一个表情、动作和神态。学生们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细节与情绪表达:有的同学眉头紧锁,专注于手中的每一颗瓜子;有的彼此配合,立即切换“剥瓜子高手”模式,一边动手还一边轻声加油打气。
“快看!他的手指在发抖!”“她居然能同时剥两颗瓜子!”参赛选手在讲台前展开较量,台下七十多双眼睛捕捉着每个细微动作。当老师举起“神态描写”的提示板,孩子们纷纷举手:“他的眉头皱成波浪线”“汗珠顺着鼻尖滑落,像晨露挂在草叶上”——这些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比喻,此刻化作生动的课堂表达。
台下学生一边认真观察舞台上的同伴,一边在脑海中快速组织语言,记录下他们看到的每一个神态与细节。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上,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刚学的新词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细节。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们踊跃举手发言,争相用生动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我觉得这节课非常有趣,把日常生活搬进课堂,让我们从剥瓜子这个简单的动作中感受到写作的趣味。此外,老师讲课很幽默,我还学到了很多新的写作方法和词语。”黄日康说。
当被问及“剥瓜子”课的感受,学生邱晓莹眼睛发亮:“原来书里的描写可以这样用!我现在看什么都想写成小故事。”
“《江门日报·青苹果》校园专刊老师将趣味活动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东河小学校长王志城表示,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用语言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高效课堂提升语文素养,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传统范文分析容易让学生畏难。”王志城道出教学变革的初衷,这堂以“剥瓜子”为主题的创新写作课,展示了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的一种可能,简单的动作游戏成为课堂亮点,生动的语言表达成为学习成果。孩子们从观察中启发思考,从表达中收获自信,语文阅读写作学习因此变得鲜活而生动。
据悉,青苹果大课堂活动持续走进江门市多所校园,结合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更多富有创意的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写作难”“无话可写”的困境,让写作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观察生活的一种习惯与乐趣。
书香筑基
让阅读成为习惯
清晨八点的东河小学校园,琅琅书声已漫过整个校园。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前,值日生正将前一天收回的图书重新归类,班级图书角定期更新图书,“阅读存折”积分兑换,如今,在东河小学,书籍触手可及。
“阅读不是任务,而是呼吸。”王志城介绍书香校园建设图谱:晨诵经典20分钟、午间默读30分钟、每周的“阅读分享会”构成基础框架。
在教师办公室,语文科组正在研讨新学年的《阅读素养提升方案》。“建设书香校园单靠几节创新课是不够的,需要系统构建阅读生态。”王志城指着方案中阅读计划,低年级绘本创作、中年级主题阅读、高年级整本书研读。
王志城表示,我们下一步将把闲置的课室改造成“阳光书吧”,延伸阅读平台,将“阳光书吧”打造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同时加大对语文科组教师的培训力度,打造专业阅读领航员,通过教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