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镇街
上一版3  
农旅融合 客涌蕉园
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毒品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暖心帮扶显真情
巧手砌砖瓦 处处见乡韵
路面不再泥泞 便利群众出行
主创人员点赞开平美丽风光和地道美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碎田旧屋”变“良田美景”
农旅融合 客涌蕉园

蕉园营地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魅力。 受访者供图

    日前,记者走进开平市大沙镇蕉园村,稻田铺展、绿意盈盈,智能传感设备点缀其间,无人机低空飞行播撒农药,不远处的绿树掩映中,一处营地布局精巧。

    从“撂荒地”到“智慧田”、从单一产业到产业融合,蕉园村正以务实探索构建起产业高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小田”变“大田” 建成开平最大富硒稻米种植区

    蕉园村位于大沙河与白沙河交汇地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具备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但在土地零碎化、劳力流失等问题的困扰下,村内部分田地逐渐撂荒。2020年,蕉园村引入企业力量,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以“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为核心,将260多块“小田”整合为20余块“大田”,打造优质农田,种植高品质的富硒水稻。

    “群众一开始顾虑多,担心承包不稳、收益不好。”大沙镇蕉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礼文回忆,“我们一家一户做工作,把保障、规划、模式解释清楚,慢慢地大家都愿意把地流转出来。”

    田间管理也实现“智慧化”。稻田边布设监控设备、环境传感器,可实时远程查看田水、植株、虫情;无人机用于精准施肥、播种、喷药等作业,大幅提升效率。“我们两个人就能管几十公顷的地,靠的就是设备和科技。”开平市恒创天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管理员小龙说。

    小龙是土生土长的大沙人,2020年从佛山返乡创业。他一边在村小组承包土地种皇帝柑、火龙果,一边参与农业基地的建设与日常管理。“以前在外打工压力大,在家乡虽然辛苦,但能为家乡出一份力,也是一种幸福。”他说。

    如今,蕉园村已成功建成占地90公顷(1350亩)的农业基地,吸引开平市菲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平市恒创天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驻。企业统一对农田进行种植管理,蕉园村成为开平市规模最大的富硒稻米种植区,主打“美香粘”“象牙粘”等高产优质的稻米品种,并推出“孔雀湖香米”品牌。目前,“孔雀湖香米”年销售额已超百万元,畅销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深受市场青睐。

    乡亲力量更是支撑蕉园村发展的关键一环。据介绍,近年来,蕉园村乡亲累计投入超千万元,除用于农业设施建设,还支持村庄立面改造、破旧房屋修缮、村道“白改黑”、墙体美化等工程,使蕉园村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之所以愿意回来,不只是因为情怀,更因为看到我们镇里、村里的干部肯干事,很多工作真正是为老百姓做。”梁礼文说。

    据了解,蕉园村农业基地常年吸纳该村及周边村民参与种植、管理和服务岗位,解决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需求。“基地离家近,时间灵活,又有收入,大家都愿意到那做工。”村民梁叔说。

    村庄变景点

    农旅融合促共富

    在农业稳步提升的基础上,蕉园村积极拓展“农业+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农田变景区、村庄变景点”,探索乡村经济新增长极。

    整片稻田被打造成农田综合体,道路两侧植绿景观,机耕道硬底化,田的对面建成了烧烤区和帐篷营地,丰富的农业景观体验,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光。由返乡青年联合打造的“蕉园营地”更是人气集聚地,奶茶、咖啡、烧烤,加上美丽的田园景观,旺季时,营地的日营业额有两三万元。“我们不靠门票赚钱,靠的是吃喝玩乐带来的消费。”营地负责人表示,游客除了打卡拍照、露营娱乐,还会购买“孔雀湖香米”、皇帝柑等本地农产品,形成“体验+消费”的旅游闭环。

    此外,蕉园村还依托大沙人民革命斗争史展览馆等红色资源,开发乡村研学课程与主题教育线路,吸引江门其他地区以及佛山、中山等地中小学校和机关单位开展研学活动,进一步拓宽旅游客群,增强乡村文化张力。

    “现在田有了收成,人有了工作,村庄也变得漂亮了。”梁礼文说,如今的蕉园村,既是粮食稳产的“富硒米仓”,也是生态休闲的田园目的地。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