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张华炽)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6月—11月,是我市登革热流行季节。6月25日,预防“登革热”青苹果大课堂活动走进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祥龙学校,此次活动由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江门日报青苹果共同开展,活动邀请了开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生张淑君,为学生们带来一场生动的科普讲座。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方法,提升大家的防控意识,筑牢校园健康网。
疾控专家课堂干货满满
科普知识入脑入心
张淑君带来的“预防登革热”专题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她以互动问答的方式切入:“为什么现在登革热话题这么热门?”当学生回答“因为蚊子多”时,张淑君顺势展开登革热传播机制的讲解:“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花斑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花斑蚊叮咬带毒者后,病毒在其体内繁殖8-12天就会具备传播能力,且蚊子终身带毒,后代也可能携带病毒。”
讲座中,张淑君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花斑蚊的形态特征——“腿上有白纹,像穿了条纹衣服”,并强调其活动规律:“花斑蚊喜欢在白天叮咬,尤其是早上7点到9点、下午4点到8点,偏爱脖子、腿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她特别提醒学生,登革热的典型症状除高烧外,还可能出现面部、胸部发红,头痛、眼眶痛、全身酸痛及皮疹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针对蚊子的生长周期,张淑君通过动图演示了“卵→幼虫→蛹→成虫”的4个阶段,“蚊子从卵变成虫只需7-10天,且喜欢在干净的小积水中繁殖,比如花瓶、水缸、轮胎积水,甚至空调滴水、竹筒凹陷处的积水,一个小盖子的水量就能滋生几百只蚊子。”这一讲解让学生们直观认识到清除积水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多维落地
家校联动强化防控
在预防措施环节,张淑君提出“防登革小妙招”:清除积水,定期清理家中花瓶、水桶等容器,倒置存放避免积水,冲刷容器内壁防止幼虫残留;杀灭成蚊,使用灭蚊灯、蚊香等工具,外出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并喷涂驱蚊水;保护自己,安装纱窗蚊帐,若出现发热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祥龙学校的学生们在讲座中积极参与互动,每当到了提问环节,纷纷举手抢答。四年级六班的冯晓滢分享了自己的防护心得:“在外面玩耍要穿轻薄的长裤长袖,不去草丛边,在家主动清理花盆积水。”张淑君向记者表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预防知识也比较扎实。
据了解,祥龙学校常通过班会课、宣传栏、周五放学前10分钟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持续强化学生的防控意识,并向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呼吁家长配合做好家庭防蚊工作,包括野外游玩穿长袖、喷驱蚊水,在家使用蚊帐,清理卫生死角积水等,形成“学校主导、家庭配合、学生参与”的联动防控格局。
校园防控举措全面落实
织密环境安全网
讲座最后,张淑君布置了“家庭积水排查”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检查家中花瓶、轮胎、空调滴水处等易积水区域,以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没有蚊子就没有登革热。”张淑君强调,清除积水是防控登革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
祥龙学校副校长钟云飞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登革热的危害与防控方法,更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将健康理念传递到每个家庭。学校将持续推进登革热防控工作,定期开展环境整治与健康宣教,为师生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钟云飞介绍,预防登革热,学校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深度整治:“每个花坛、花盆托盘的积水,以及草地等有积水的地方,我们都会及时清理,从根本上破坏蚊虫滋生的环境。”此外,学校在校园内安装了紫外线灭蚊灯,“一到傍晚放学,我们就会打开灭蚊灯,利用紫外线灭蚊,减少蚊虫在校园区域的活动。”钟云飞说。
在个人防护教育方面,学校建立了“值日防护机制”,为每个班级配备花露水,要求值日学生在打扫卫生前喷涂,尤其是在靠近花丛等蚊虫易出没区域时,通过物理防护减少叮咬风险。同时,学校严格执行晨检与午检制度,教师每日对学生进行健康排查,若发现发热等疑似症状,立即联系家长带学生就医,并要求康复学生提供医生证明方可返校,从传播链上切断登革热扩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