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任佳燕 通讯员 黄江威
杜阮镇中心社区位于圩镇中心,是老旧小区与新型小区交融的混合型社区,临近连接市区的江杜中路,面积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多人,有7个物业住宅小区、50栋开放式楼宇。
面对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老化、邻里摩擦频发等治理难题,近年来,中心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推行“党建联调+三级调解+专业介入+教育预防”的多元防治模式,助力矛盾纠纷高效化解,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格局。
三级联动,让调解更有力度
为荣泰御府业主王女士解决房屋管道漏水纠纷,是中心社区三级调解机制的典型案例。纠纷发生后,基层网格员首先介入调解,收集信息并尝试协商;随后社区干部加入,梳理矛盾焦点;在调解陷入僵局时,社区联动住建、警务等镇政府相关部门,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最终促成王女士和其他涉事业主达成共识。其中,住建部门的专业检测和驻社区律师的法律分析,明确了开发商遗留问题的性质,为调解提供了关键依据。
近年来,中心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主动牵头调解纠纷,深入了解各方诉求,凝聚共识,确保小事在网格内解决,实现“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网格初调—社区联调—部门共调’三级机制确保实现矛盾纠纷的分层化解,建立起完整的调解闭环。目前我们已运用该机制化解纠纷30起,群众满意度达95%。”中心社区党委书记黄达平介绍。
如今,中心社区的红色调解驿站已成为居民解决矛盾的首选场所,不仅有党员调解员轮值服务,更整合了警务、综治、物业和法律顾问等多方资源,引入法律、技术、心理等专业力量,为调解提供坚实支撑。例如在商铺损失纠纷中,律师利用专业法律知识帮助厘清权责,使矛盾得到公正解决。“专业介入为调解提供了法律依据,增强了公正性和权威性,让调解更有力度,引导居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黄达平说。
预防为先,让治理更有深度
“与其事后调解,不如提前预防。”这是中心社区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该社区将治理重心前移,每月组织网格员入户排查矛盾隐患,小到楼道堆物、大到设施老化,都一一记录在案、及时处置;同时定期举办法律讲座、派发宣传手册,增强居民法治意识。
针对老旧设施引发的纠纷,社区更以“改”促“防”,从源头减少纠纷。“排污管道部分破损,雨天漫到路面,出门得踮着脚走。”面对富华街居民们的诉求,中心社区党委迅速行动起来,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建议、讲解改造方案,并对接乡镇机关、城管部门,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如今,走进中心社区富华街片区,平整宽阔的沥青马路取代了昔日的坑洼水泥路,路口标识标线经过翻新后变得清晰醒目,新划设的停车位让停车更加有序、通行更加顺畅,升级改造后的排污系统也解决了雨天积水问题。“老小区也能住得舒心!”居民们纷纷点赞。
“坚持预防为先,不仅能降低矛盾发生率,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实现从被动调处向主动治理的转变,推动社区治理的深层变革。”黄达平表示,未来,中心社区将继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多元防治模式,通过更精准的治理、更具前瞻性的预防,持续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推动社区从“矛盾化解”到“源头防治”、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的深层变革,让和谐之风吹遍社区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