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包裹”映射中国经济活力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特朗普宣布下月开征50%铜关税
微光志
无标题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光志
——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基地建设纪实(3)

    但是,王贻芳2001年回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之后,并没有机会迅速投入到他心心念念的中微子研究中去。他加入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项目改造之中。他在这个项目中工作得很充实,很快乐。但是他仍一直在睁大眼睛寻找机会,寻找一个让自己进入中微子战场的机会。在这里,他也遇到了和他一样同样渴望进入这个战场的杨长根。杨长根是山西人,比王贻芳稍年长。从读博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天体物理研究以及中微子振荡研究。他不止一次地对王贻芳说:“我做梦都想在我们国家自己的中微子实验室工作”。

    很快,王贻芳将他的梦想往现实的路上推进了一大步。2002年,王贻芳在日本见到了美国加州大学粒子物理学家陆锦标教授。祖籍香港的陆锦标教授也一直梦想着在祖国建立中微子实验室。这天晚上,他们一起深入地聊起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中国南方的深圳,那里有着中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

    那天晚上,两位粒子物理学家的思想徜徉在中国南方的海边,如海鸥展翅,穿越波涛之际,畅游海风之间。后来,比王贻芳年长10岁的陆锦标先生作为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外方发言人,一直是王贻芳最坚定、最给力的搭档。

    2003年的那个春天。时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陈和生在听取了王贻芳一番既有着理性的科学分析,又有着感性的朴素阐述之后,决定和王贻芳一起亲自跑到南方那座到处写满春天的故事的城市——深圳去看看。和他们一起同行的还有高能所研究员杨长根。

    春日的深圳花团锦簇、霓虹闪烁、逐浪追风、时光匆匆。陈和生等一行人无暇去品味这一切。他们的目光紧盯着离深圳市区尚有60多公里的一个美丽的海湾——大亚湾。那里静静地坐落着中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核反应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利用核反应堆中微子启动中国的大型中微子实验,这才是陈和生、王贻芳、杨长根他们日夜挂在心头的事情。

    那些日子,他们一边和中广核集团、深圳市政府等深入探讨在核电站附近建立中微子实验室的可行性,一边拿着地图在周边进行选址考察。他们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距离核电站仅数公里的排牙山。在一个春风和煦的下午,他们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闻着空气中流动的鲜嫩的草木味道,登上了排牙山。这是一座被海风吹拂了千万年的石山,嶙峋的山石像海上渔夫粗糙的肌肤。踌躇满志的科学家们站在山上,扶着身边硌手的岩石,极目远望,海浪汹涌,海天无涯。只有白色的海鸥在空中俯仰旋转,无视大海的威严。

    平日里文质彬彬的陈和生这一刻也有些兴奋了,他摘下眼镜擦了擦:“我们就在这接待这些宇宙的幽灵信使吧。”王贻芳和杨长根相视笑了。他们的笑容也舒展得如同恣意翱翔的海鸥。

    回到北京之后,陈和生立即着手开始推进项目立项,并安排经费开展前期工作。王贻芳组织人员开始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的整体方案设计以及探测器设计,并将自己获得的两个人才基金的经费全部捐了出来,用于勘测选址工作。两个月后,杨长根亲自带领黄河勘测规划有限公司的工作队进驻大亚湾,开始了对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的全面地质勘测。

    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准备,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逐渐浮出水面,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时候,王贻芳深感国内人才缺乏。尤其缺乏对当今国际粒子物理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全面把握的人才。于是,他想起了正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参与中微子研究的曹俊。

    那一年,王贻芳40岁。曹俊比王贻芳小9岁。两个人都是干事的好年华。王贻芳是江苏南京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曹俊是湖南澧县人,毕业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物理专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所读的博士。事实上,在回国之前,王贻芳就已经委托曹俊在大洋彼岸参与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的一些计算工作。而这个时候,曹俊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祖国的召唤,特别温暖的召唤。

    年轻的曹俊一接到王贻芳的电话,连在美国的房子、家具都没来得及处理,就飞到了北京。在密歇根大学担任研究助理的时候,他就一直追寻着神秘的中微子研究。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他亲眼见证了世界最先进的中微子探测器的工作。那些日子,他总想着,这个探测器如果是自己亲手设计的,这些数据如果是自己亲自处理的……

    曹俊一回国,立即接受了王贻芳的安排,组织人员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他也将自己获得的人才基金经费全数捐给了选址勘测工作。而这时,杨长根主持的选址勘测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尾声,整个中国高能物理界的目光也都锁定在了大亚湾……

    “王所,还记得那间肥佬海鲜吗?”杨长根指着前面的一间不太显眼的海鲜餐厅对王贻芳说:“那年我们第一次来大亚湾的时候,你就请我在这里吃濑尿虾。十七年了,我每次来大亚湾都会来这里尝尝它的濑尿虾。十七年了,这间餐厅老板的头发都全白了。”

    王贻芳笑笑:“十七年,我的头发也白了。刚回国时,我的头发黑亮黑亮的。现在,你看看……”

    杨长根也笑笑:“你还好……你看看我,全是白茬子……”

    王贻芳眯着眼睛望着海面:“头上都是白发,可心思总算没白花呀……”

    不知道什么时候,曹俊他们赶了上来。曹俊的笑容还是那样矜持:“我以前特想做一名纯正的理论物理学家,像霍金那样的,能够用纯粹的数学作为研究工具。可后来我发现,我的思维方式其实更适合做实验。大亚湾项目验证了我这一发现。”

    王贻芳的笑容此时却很温暖:“其实我们也许都适合做别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中微子……也许不是,是中微子选择了我们。这神秘的宇宙信使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告诉人类。而我们都只是它选择的读信人……”

    王贻芳凝望着海面上一片飘摇的白帆,他的眉毛也随着他的笑容飞扬起来:“江门!JUNO,捕光者准备好了!中微子!我们等着读你的来信!”

    2、出差途中的畅想

    是的,大亚湾只是一个起步点,中国的中微子研究需要一个又一个接棒者。多年之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的建设者们就已经开始谋划这件事了。

    2008年2月29日,春寒料峭。北京飞往深圳的飞机上。

    曹俊一边接过王贻芳手里的行李箱往行李架上放,一边兴奋地对身边的李小男说:“小男兄,我们好像有日子没有一起出差了。”

    李小男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笑着说:“是呀,王所,你也太抠门了,明明可以直接飞香港的。”

    王贻芳也笑了:“我们先飞深圳,在罗湖过关之后,再转地铁,这样能比直接飞香港省不少钱。”

    李小男和曹俊相视苦笑,摇摇头。他们已经习惯了王贻芳的抠门。

    李小男和王贻芳是同一届的。王贻芳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李小男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李小男的研究生是在郑州大学读的,博士是在高能所读的。之后到了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读博士后,又到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见到了同样从高能所博士毕业的师弟,来自湘西的青年学者曹俊。在那片异国的土地上,他们常常一起怀念着家乡、共同畅想着未来。2005年,已经从美国回到高能所的曹俊向他发出了邀请:中国的中微子实验室建设启动在即,何不归来?共襄盛事。于是一腔热血、满怀侠气的李小男几乎没有半点犹豫,越洋归来。此后,无论是在大亚湾中微子项目,还是在江门中微子项目,他和曹俊都成为了王贻芳的左膀右臂,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是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性高能物理学术会议。王贻芳、曹俊和李小男代表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会议。在那天早晨出发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一次的行程值得被记录进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史册上。并不是他们所参加的会议有多重要,而是他们在来回的路上,也不知道是谁挑头聊起了一个话题:大亚湾之后的中国中微子研究。而这个时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还刚刚进入土建阶段。

    在北京上飞机到深圳下飞机,天气一下子从凛冽的残冬进入到了清爽的初春。他们的心也如惊蛰之后的泥土里,有千万颗种子在萌动、发芽。关于中微子这个具备无穷能量的神秘粒子,他们三个人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那就是让当时还处于严重滞后的中国中微子研究水平快步追上来。这个时候,他们对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成果心里还完全没底,但是他们却按捺不住地在畅想着10年、20年之后。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