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开平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献策促升级 签约助融湾
一张卡“明白”身边事
古琴声里品书香 红荔甜中话家风
从“返家乡”到“留家乡”
奏响生态文旅乐章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7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返家乡”到“留家乡”
开平搭建青年与故土“双向奔赴”平台
谭彩微全身心投入家乡文旅事业发展中,致力于传播家乡文化。

    昨日,记者从团开平市委获悉,2025年开平市大学生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已完成招募。活动自启动以来,持续为返乡大学生搭建起与家乡联系的实践桥梁,让更多高校学子在家乡的广阔舞台上找到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随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在实践中留下脚印,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也给更多高校毕业生留下一个值得思考的答案:为什么要回家乡、如何在家乡实现发展。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返乡成为新契机 助力青年在实践中成长

    对于大学生来说,“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重新审视和参与家乡发展的机会。通过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大学生得以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探索自身的发展方向。

    谢健燕的“返家乡”社会实践经历始于2020年大学暑假。彼时,她作为干事参加了开平市大学生成长促进会的系列志愿服务和实践项目。后续,她又参与团开平市委组织的实践活动,策划“民政暖流”等公益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她通过活动执行与宣传稿撰写等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认识到家乡为青年提供的发展空间。

    “在大学生成长促进会和团委的实践经历让我更早接触社会工作,提前认识家乡发展的机会与需要。”谢健燕说。2023年毕业后,她收到赤坎国际旅游度假区人力资源部的录用通知,回到家乡工作。

    返乡青年谭彩微如今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担任文案策划工作,2022年她也有过“返家乡”社会实践经历。谭彩微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她收获了许多宝贵经验,结识了不同专业和学校的同学,这些经历极大拓宽了她的视野,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从初期的志愿者,到后来逐步承担更为重要的工作,谭彩微的“返家乡”社会实践经历与职业生涯紧密相连。“那个暑假异常忙碌,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家乡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积累了许多组织策划活动的经验。”她从普通志愿者成长为团队重要一员,逐步积累了公共演讲、活动策划等方面的能力。

    从实践走向职场

    青年找到“留下来的理由”

    “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增添一次服务经历、一段工作履历,它更为青年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家乡、深入了解地方特色、明确自我定位的宝贵契机。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后,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这并非“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找到“留下来的理由”。

    在外求学的张锦濠,通过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了家乡“发展缓慢”的固有印象。他意识到,开平的发展速度虽然不及大城市,但这里更需要青年力量的注入。“我渴望归属感,也想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如今,张锦濠在本地一家建筑企业担任现场协调与资料管理等工作,正是“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坚定了他留在家乡发展的决心。

    谭彩微从初入大学时渴望“走出去”,到后来主动选择在开平“留下来”,她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总觉得家乡太小、发展平台有限,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远超我的预期。”如今,谭彩微正全身心投入家乡文旅事业发展中,致力于将家乡文化传播给更多人。她说:“在这里,我既有归属感,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谢健燕则表示,“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她在开平找到心仪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培养锻炼了她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她的工作履历更加丰富。“我也曾向大城市的公司投过简历,但是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望而却步,也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谢健燕说,开平市近年来出台的青年就业补贴政策和不断完善的实践平台,是她选择回乡的重要因素。

    “我们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打通高校学子和家乡之间的信息壁垒、认知差距,真正把家乡的发展机会呈现给高校学子。”团开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青年深入社会、了解基层、走进家乡的长效机制。“未来,我们将持续拓展社会实践与就业创业联动平台,推动实践成果向返乡就业转化,让‘回乡’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该负责人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