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何榕 通讯员 张佩怡
在岭南饮食文化中,腊味承载着地域特色与乡愁记忆。作为江海区传统美食代表,礼乐腊味虽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却长期面临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瓶颈。如何让这一美食从“地方特产”跃升为“城市名片”?激发出这份“老味道”的新价值?
连日来,江海区政协聚焦“百千万工程”,通过跨区域调研、实地考察、专题协商,为礼乐腊味品牌化、产业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赴中山黄圃学习转型经验
作为广式腊味重要代表,中山黄圃镇的黄圃腊味转型经验为礼乐腊味提供了重要参照。7月11日,江海区政协组织食品行业政协委员及礼乐街道、区经济促进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赴中山黄圃镇开展专题调研。
经过调研了解到,黄圃镇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起“腊味+预制菜”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4亿元。当地还通过“地理标志+非遗”双认证强化品牌,同时以“企业点单、政府配餐”方式,精准提供冷链物流补贴、电商培训等支持。
“黄圃腊味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文化IP联动’提升附加值,比如与广府文化、非遗技艺结合,推出文创礼盒,这值得我们借鉴。”江海区政协委员、江门市文昌集团总经理李广华感慨道。此外,黄圃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作坊”的共富模式,也为礼乐腊味整合资源、规范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走访礼乐腊味厂“把脉问诊”
学习归来后,江海区政协马不停蹄开展本土调研。7月11日、14日,调研组先后前往江门市御澳食品有限公司、江门市南兴腊味有限公司、江门市长荣食品有限公司和礼乐街道新华村、新民村、武东村进行走访调研,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到销售渠道进行全链条梳理。
据了解,礼乐腊味虽已通过协会规范和部分企业标准化升级改善了部分问题,但仍存在行业标准缺失、质量稳定性不足、生产环境与工艺控制待优化、淡旺季生产波动等问题。
“我们坚持纯肉制作,拒绝淀粉添加剂,这是礼乐腊味‘甘香爽脆’的秘诀。”走访中,不少礼乐腊味企业坦言,当前企业面临设备老化、年轻技工断层、市场拓展乏力等困境。
“部分企业仍沿用家庭作坊模式,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供应需求。”区政协委员、江门亨通高科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凌泽通指出,产品同质化严重、包装设计滞后、线上销售占比不足等问题,是制约礼乐腊味品牌发展的关键。
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为发展支招
针对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江海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街道干部、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及礼乐腊味协会、腊味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推动礼乐腊味品牌化产业化升级,助力礼乐腊味行业高质量发展。
区政协常委、广东奇绩美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区敏愉指出,礼乐腊味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一定的产量基础,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提高产能、提升产值才是关键所在。她建议,政府要帮助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提升企业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区政协委员、江门南海饮食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邝雅文表示,江门虽拥有众多知名腊味产品,但品牌影响力有限,未能实现更广泛的推广。如何将礼乐腊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她建议,礼乐腊味企业可通过打造工业旅游与食品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将礼乐腊味产区打造成景区,让每一位来到江海的游客都能走进腊味企业参观,以旅游的方式推广产品,提升礼乐腊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议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礼乐腊味公共品牌。”区经济促进局相关负责人提出,可借鉴“中山黄圃”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协会统筹、企业参与,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矩阵。同时,挖掘礼乐腊味与龙舟文化、农耕文化的渊源,打造“腊味文化节”“非遗工坊”等体验项目,吸引年轻消费者。
江海区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政协将持续跟进调研成果转化,推动建立“党委搭台、政府主导、协会配合、企业发力”的协同机制,努力把礼乐腊味从地方特色提升为具有全国影响力、代表侨乡文化和岭南风味的知名品牌,实现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