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会区古井镇一家造船企业的生产车间,一个箱型的巨型钢构件正在拼装,小巧灵活的焊接机器人挥动机器臂,火力全开,“丝滑”走位,在钢构件的细节处进行精准焊接,将钢构件的精度误差控制在毫米之内……这是古井镇与中集智能深圳超级蓝领公司合作开展的机器人项目,计划今年在全区投入近百个焊接机器人,服务新会区海工装备产业生产一线。据悉,这也是新会区首个协作式智能焊接机器人项目。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通讯员 古井宣
A
机器人“手艺”堪比熟手工
为了让焊接机器人能够适应古井造船企业的生产工艺,今年年初,中集智能深圳超级蓝领公司已投入多台机器人在造船企业“试用”。
焊接机器人小巧轻便,记者看到,接上电源,按下开关,便开始对着2000吨起重船的钢板开始焊接,很快,钢板拼接处形成一道10毫米宽的平角焊接缝,细看,焊缝完整且平整细致。焊接机器人约15公斤重,工人在一处施工完毕,便拎着到下一处继续操控机器人焊接钢板。“机器人焊接很丝滑,堪比熟手工的手艺。”一位正在操作的工人感慨道。
中集智能深圳超级蓝领公司负责人吴先生表示:“这款协作式机器人由中集智能深圳超级蓝领公司和华中科技机器人公司共同研发。小巧的身材是为了灵活适应船体大小构件的焊接工艺,如对接焊、平角焊、立角焊、多层多道焊接,同时,方便工人操作。一个普通工人接受数小时的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人。”
吴先生告诉记者,协作式机器人是部分智能化,不是全部智能化。和全智能化机器人的重要区别在于,协作式机器人需要人操作才能完成工作。就焊接机器人来说,需要一位普工操作机器,“普工+机器人”,相当于一个焊接熟手工,“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两台或者三台焊接机器人”。
今年新会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国资布局和业务板块,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贯彻落实深江科技合作战略部署,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日前,古井国资公司和中集智能深圳超级蓝领公司签约开展合作,将在新会投入100台焊接机器人,采用“设备租赁+以租代购”的灵活模式,为海工装备产业量身定制智能改造服务。
“租赁形式灵活,日租、月租和年租,都可以。从试用半年的情况来看,协作式机器人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吴先生表示。
B
破解船舶企业焊工短缺之痛
作为我市造船业重镇,古井镇现有船舶企业12家,其中造船企业8家、修船企业3家、拆船企业1家。
根据古井镇经济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古井镇各船企生产情况良好,订单量稳步增长。其中,南洋船舶2025年1-6月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34.15%,该公司2024年位列全球新签订单量排名第27,中国手持订单量排名第16,订单已排到2028年;江门航通2025年1-6月产值11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订单量达32艘,已排产到2028年。
“对船舶建造而言,焊接技术是工业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艺。”古井镇副镇长曾伟文表示,以一艘40000吨级的散货船为例,制造过程大致需要8700吨钢材。从建造初期的结构连接,到后期的维护保养,电焊工作贯穿船舶整个生命周期。这些工作不仅包括船舶主体结构的焊接,还包括各种机械设备和管道的安装与固定。
“电焊工作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技术要求高。焊接质量直接影响船舶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曾伟文说,“焊接作业占据船体建造30%-50%的工作量及成本,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典型代表。”
因为用工需求量大,造船企业一年四季都要招焊接工,但随着焊接往往伴随着高温、噪音和粉尘,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导致焊工常年短缺。“在当前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日益攀升的大环境下,这样传统的作业方式已不可持续。”吴先生说。
一边是业务需求不断攀升的造船产业,一边是越来越短缺的焊接工,于是,借助操作简单、柔性灵活的协作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焊接作业,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产线升级,成为古井镇政府急需为企业解决的燃眉之急。
“一般来说,只要有金属材料加工的地方,就会用到焊接工艺。6-9月,高温酷暑,焊工工作非常辛苦,”曾伟文表示,古井镇与中集智能深圳超级蓝领公司合作开展的机器人项目主要聚焦焊接机器人领域,通过引入先进的焊接机器人,实现焊接效率提升3倍、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大幅降低船舶企业对人力的依赖,破解船舶企业焊工“招工难、用工贵”的痛点。
“随着造船企业业务量的不断增多,对焊工的需求不断扩大,机器人的加入,能显著提升船舶制造的生产效能与工艺,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曾伟文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