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以来,江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以保障民生为导向,深入开展2025年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和治理食品行业潜规则专项行动,聚焦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办了一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既是千家万户健康的“防护网”,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以全链条防控为纲,做到责任落实、社会协同,方能让“吃得放心”成为江门市民最踏实的日常体验。
筑牢监管网络,要让防线扎根基层、高效联动。可在社区、乡村、市场布设专职食品安全协管员。他们熟悉辖区内小餐馆、小作坊的底细,能及时排查过期食品、卫生隐患等风险,让问题在萌芽时就被锁定。如果这些一线信息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流转,将推动监管部门与基层网格快速联动,形成“发现即处置”的闭环。跨部门协同同样关键,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需定期会商,针对学校食堂、农贸市场、网络订餐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执法,一次行动覆盖食材来源、卫生条件、经营资质等多个环节,既减少重复检查的负担,更让违法者无缝可钻。此外,可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规范引导,在重要节点加大整治力度,持续保持监管高压态势。
源头防控,要守住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环。农产品种植养殖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车间”,管好农药、兽药等投入品是前提。要推动经营主体落实购销溯源制度,让每一份农资都可追踪;推广标准化种植养殖,支持合作社、企业建设绿色基地,引导农户科学用药施肥,从源头降低农残风险。要定期监测农田土壤、灌溉水质,对污染区域及时治理,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生长环境安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准入门槛绝不能松——无论企业还是小作坊,卫生条件、检验能力不达标就要坚决拒之门外。流通环节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冷链食品需规范温控记录,农贸市场、超市应建设快检室,每日抽检蔬菜、肉类,不合格产品立即下架;网络订餐平台要压实审核责任,定期核查线下后厨。
激活企业主体责任,方能构建内生防线。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觉程度直接决定安全底色。可通过案例警示教育、法规培训,让经营者真正明白“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可以组织企业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用本地查处的掺假、滥用添加剂等案例“现身说法”,清晰告知违法后果。推动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管理员,定期自查自纠。诚信体系是倒逼企业守规的关键,可将食品安全状况纳入信用评价,依据检查结果、投诉记录划分等级,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实施惩戒。此外,技术赋能更能为安全加码,可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让消费者扫码可见后厨操作。
企业自律之外,更需全社会共同织密防护网。食品安全从来不是“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开通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简化流程、查实即奖。市民发现问题拍张照就能上传反馈,举报有功者获得奖励,才能激发“人人都是监督员”的热情。媒体应发挥独特作用,开设专栏普及辨伪知识、曝光违法案例,让公众清楚“哪些食品需警惕”“遇问题向谁求助”;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避免谣言滋生恐慌,通过深度报道推动“曝光—整改—完善”的良性循环。科普教育要融入日常,中小学可将食品安全知识融入课堂,用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习惯;社区、乡村可用漫画、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讲解保质期识别、伪劣食品辨别技巧;针对网络订餐、网红食品等新场景,可开展专题宣传,提醒公众核查资质、留存凭证,不被“流量”迷惑。
打造食品安全之都,是江门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选择,更是对市民的庄严承诺。从监管网络到源头防控,从企业责任到社会共治,环环相扣、久久为功,方能让食品安全成为江门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基石。届时,“食安江门”必将成为这座城市最亮眼的名片。当群众端起饭碗时,那份踏实与安心,便是城市幸福最生动的注脚。詹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