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几件与开平碉楼相关的事情引起笔者的关注与思考。
其一,“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则是我国第35项世界遗产,而且是少有的几个中西文化交融项目之一。
其二,江门推出“IE公社”与“无界创客”计划,吸引具有创新思维、跨界能力的创客加入开平塘口,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乡村青创社群。开平碉楼是其中主要的吸引点之一。
其三,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晓春到江门调研侨乡文化。他以开平碉楼为例,认为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和塘口空间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世界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的不同尝试。前者侧重于保育,吸引的是研究人员;后者侧重于创造,吸引的是年轻人。
笔者认为,这几件事情共同指向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开平碉楼在新时代该如何更有效地突围与出圈?
开平碉楼数量多,现存1833座,分布广且散。其过于分散的特点,曾被视为一种劣势。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开平碉楼的分散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呢?只要有足够的“编织力”,就能使这些分散的点形成一个巨大的面,把开平全境的人文风貌融进其中,让游客不是到此一游,而是到此一住,产生几何级递增的效益。
笔者认为,要实现由点到面的“跃升”,需跨越物、人、节“三重门”。
第一,要让开平碉楼资源个性化地“活起来”。如果所有碉楼都“千楼一面”,就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首先,我们要深入挖掘每座开平碉楼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生动的叙事让游客真切感受其独特魅力,使之觉得“没来过开平,是一种遗憾”。其次,要进行多元化的利用。仓东、塘口以及赤坎古镇是三种路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民间有更多的实践尝试。据说,有人准备尝试利用开平碉楼开发真人CS活动,如果能够成功,将为这个大景区增添一抹动感的色彩;又如“IE公社”的建设,如果能够借助互联网时代的风口,运作出新的业态,无疑也会成为一道吸引游客的风景线。
第二,要培育出一支能为这个景区服务的高素质专业队伍。笔者多年前曾去过武夷山,如今对其山水的印象有些模糊,但对当地那位诙谐有趣的艄公至今仍印象深刻。又比如,现在去国家博物馆、陕西博物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预约到一位好的导游,因为他能为你讲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开平现在仍缺少类似的从业人员,我们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生动展现每座碉楼背后的侨乡文化。这支队伍除了导游,还需要诸如活动策划、宣传营销等的角色,形成覆盖游客接待、文化传播、业态创新的全链条服务队伍。
第三,要形成贯穿全年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可以是传统的,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历史悠久的,也可以是刚刚策划的。塘口策划打造的“七夕等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目前当地仍未形成“每周有亮点、每日有体验”的局面,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先对开平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摸排,挖掘已有的传统节庆活动。同时,因应当代人的审美与需求,以及每个乡村、每座碉楼的自然禀赋,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节庆活动。比如,仓东对本村三月初三夫人庙庙诞、中秋舞火龙等传统活动的活化,就是对传统节庆活动的挖掘与传承。此外,近日,开平与秘鲁共和国库斯科省库斯科市结为友好城市,我们也可以考虑将缔结之日定为“秘鲁日”,引入秘鲁的特色文化进行展示。越来越多的节庆活动,定能持续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总而言之,跨越物、人、节“三重门”,需以全域视角整合开平碉楼资源,通过“活态传承+创新体验+专业服务+持续热度”的组合拳,推动其从“单点景区”升级为独具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宋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