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的火焰在喷枪口跳动,师傅们手持金属吹管,将熔化的玻璃液轻轻旋转、拉伸、塑形……走进江门鹤山市旺得玻璃灯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得玻璃”)的生产车间,晶莹的玻璃在高温下流动,如同被赋予生命,逐渐变成一朵浪花、一座小山,或是一盏精致的灯饰。这里,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的地方,也是小微企业转型求生的缩影。
“玻璃是有灵性的,它需要匠人的耐心和温度。”旺得玻璃负责人梅玉德站在工作台旁,目光专注地看着工人手中的半成品。这位从业30余年的“玻璃匠人”,带领企业从传统灯饰走向玻璃饰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破茧”之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1600℃的手工玻璃工艺坚守
旺得玻璃创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业生产、加工、销售玻璃、灯饰及配件产品的企业,主要产品有玻璃灯罩、玻璃饰品等,产品销往国内外。
旺得玻璃2020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发明专利1项,以及实用新型专利若干项。
梅玉德回忆,早年间,行业竞争小,订单稳定,企业“躺着也能赚钱”。然而,随着人工成本上涨、外贸环境变化,配件代工模式难以为继。2022年前后,旺得玻璃走到了“十字路口”。
“那时候,很多朋友劝我转行,说手工玻璃没前途。”梅玉德却坚持认为,传统工艺的价值并未消失,只是需要新的表达方式。他决定转型——不局限于配件代工,而是用传统工艺打造手工玻璃饰品,走艺术定制路线。
转型的第一步,是回归“匠人精神”。梅玉德要求每一件产品都必须手工制作,即使效率低、成本高,也要保证品质。在车间里,记者看到,在1600℃的玻璃液上,工人用镊子一点点地调整弧度,用特殊工具雕刻细腻的纹理。梅玉德说:“机器可以做标准化的产品,但手工才能赋予玻璃灵魂。”
在市场内卷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梅玉德坦言,最艰难的时候,公司的销售额锐减了50%,“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梅玉德优化生产流程,增加玻璃生产品类,积极开拓不同领域市场。为了打开市场,他带着样品跑遍全国各地的展会;为了留住老师傅,他坚持“不减薪、不裁员”,让技术骨干安心发挥所长。
“小微企业资源有限,必须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梅玉德说。如今,旺得玻璃有效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难题,客户群体不再局限于家装批发商,企业也闯入了手工玻璃饰品市场。
传统工艺的现代创新表达
花瓶、海浪、台灯……由水晶玻璃和彩色玻璃制成的饰品,在旺得玻璃的展馆里熠熠生辉。
然而,手工玻璃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如何让市场接受更高的价格?梅玉德的答案是:设计创新和优质产品。
今年50岁的梅玉德计划要在热爱的玻璃行业至少再干10年。为了转型,他奔走各大手工艺术玻璃展览,调研学习设计创新之道,将传统玻璃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此外,他与设计师合作,开发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极简风格的家居玻璃饰品。
“我们不能只做‘老手艺’,还要做‘新国货’。”梅玉德说,旺得玻璃融合传统掐丝工艺与现代造型的“琉璃山水”等产品,价格从百元到千元不等,吸引了不少手工玻璃饰品市场的客户。
除了设计创新外,优质产品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从中山市古镇赶来催货的一位女士说:“这批订货是用来参展的。旺得玻璃的产品,又白又透,品质没的说!”
发生变革的还有销售模式。过去,旺得玻璃依赖线下批发订单,如今则蓄力打造通过电商、直播、设计师渠道等多点发力路径。梅玉德带领员工,在抖音发布制作过程的视频,吸引了手工爱好者的关注,“有的人第一次知道,原来玻璃可以这样‘吹’出来。”
尽管转型初见成效,旺得玻璃仍有危机感。“手工玻璃行业正在萎缩,年轻人不愿意学,老师傅逐渐退休。”梅玉德表示,他们正计划申请开展相关非遗项目,希望能培养新一代手工“玻璃匠人”。
坚守匠心,亦不忘破局求变。“我的梦想是,让手工玻璃饰品走向世界,不是作为普通商品,而是作为艺术品。”梅玉德说。
离开车间时,夕阳透过玻璃窗洒进来,师傅们手中的作品泛着柔和的光。在这片光影交错中,一家小微企业的转型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