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海智青年科技志愿服务夏令营(广东)”的26位华裔青年怀揣着对历史的探寻,于7月19日至20日踏入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侨都”江门,在这片承载着无数海外赤子乡愁与奋斗故事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洗礼、精神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深度之旅。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侨史溯源
传承家国情怀
7月19日,营员们首先抵达中国侨都华人华侨博物馆。大家通过翔实的史料与馆内1200件(套)展品,追溯华人华侨跨越山海、砥砺奋斗的集体记忆,深刻理解祖父辈远渡重洋背后的家国情怀与坚韧足迹。当解说员生动地讲述着五邑华侨在145个国家和地区拼搏的故事后,一位营员不禁发出感叹:“课本里的‘下南洋’,如今变得如此具体,每一个展品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历程。”随后,营员们探访梁启超故居。青砖灰瓦间,“一门三院士”的家训故事让来自多个国家的营员深受触动,这种兼收并蓄的教育理念,和海外多元文化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家族传承的力量。
双碳探索
投身志愿行动
第二站,营员们来到了充满创新活力的江门双碳实验室。在4500平方米的试验田,营员们看到红薯、花生、火龙果等作物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一位营员在与实验室讲解员交流时难掩兴奋:“之前只在理论中了解相关知识,这次亲眼看到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神奇作用,震撼至极。”参观结束后,营员们还积极投入到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中,与当地中小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共同开展陈皮检测实验,在科学实践中直观理解“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除了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外,江门的陈皮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也让喜爱茶文化的营员们沉醉其间。
攻坚克难
中微子实验背后的科技力量
7月20日上午,营员们深入地下700米,探访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近距离感受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创新魅力,探索粒子物理的微观奥秘。大家先是通过观看《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历程》视频,了解到实验室建设的背景、规模和工程挑战,从隧道掘进时与渗水岩层的搏斗,到中心探测器设计方案的攻克;从拼装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到4.5万只国产光电倍增管的研发安装,每一步都彰显着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营员们被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严谨态度和精湛技术所震撼,对实验室建设“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有了更深体会。
随后,营员们乘坐“小火车”沿1300米斜井隧道深入地下700米,仿佛经历一场“地心历险记”。在实验大厅展示板前,科研人员详细讲解了JUNO探测器的工程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创新点及其在物理学前沿探索中的应用目标,同时指出该项目汇聚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力量,已逐渐发展为国际科研合作的新典范。面对世界领先的大科学装置,营员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关于中微子振荡现象、液闪原理和阻挡岩石放射性等专业性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夏令营将侨乡历史寻访与科技志愿服务实践深度融合,不仅加深了华裔青年对祖辈奋斗历程的理解与认同,也让他们得以了解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及国内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活动充分展示了江门侨资源的战略优势与科技创新实力,助力海外科技人才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广东、感知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