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活力无限。新会区第七届大学生社会调研大赛正如火如荼开展,以此为契机,多所高校的实践团队深入葵乡社区街巷、工厂企业、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为新会“百千万工程”建设添砖加瓦。大学生们围绕“城乡风貌优化提升”“特色富民产业”“青年人才返乡”“兴乡青年创业”“农文旅融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向精准选题,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新会建设紧密结合,挖掘社会发展堵点难点,把思考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新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他们走过了哪些地方?又是如何立足新会发展实际,深入分析现状,由小见大,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本报记者兵分多路,了解代表团队的实践调研实况,让我们走近这些青春洋溢的队伍,从他们的行动中感受新时代青年风采,了解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任晓盈 简家琳 通讯员 钟颖 周泳麒
五邑大学社会实践团队
探索“家—校—社”
协同疏导心理压力机制
“校园减压活动开展的频率是怎样的?”“目前可以提供怎样的心理压力疏导服务?”“日常工作中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近日,五邑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一行在新会青葵社工中心的支持下,走进新会陈经纶中学,他们向同学们发放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压力疏导的调查问卷,同时还实地了解“四工”结合进校园项目开展情况,访谈了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和专业社工等,多维度了解新会区青少年的心理压力疏导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尤其关注流动家庭青少年,尝试从多角度出发寻找压力源,探索“家—校—社”协同疏导心理压力机制。
聚焦重点展开调研
“完善青少年心理教育体系建设是今年新会区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这与我们的调研方向不谋而合。前期我们通过资料整理了解到,新会区青少年群体基数庞大,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压力日趋复杂化、低龄化。尤其是流动家庭青少年,更需要我们加大关注力度。”五邑大学社会实践团队领队钟佩彤告诉记者。因此,他们最终确定了研究的方向——流动家庭青少年压力源与疏导机制创新研究,旨在探究协同共筑青少年心理压力疏导机制。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每天都是忙碌的。除了进校园之外,他们还走访了新会三院、新会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会城街道民和社区等地,与专业的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社区网格员进行交流沟通,每天还要整理大量的资料、数据,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专业知识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总结,研究针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调研实践,可以明显感受到队员们的成长,他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确实在用心解决问题,大家学会了沟通,学会了思考,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团队指导老师叶芷君欣慰地说。
多方协同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经过了一连多日的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于“协同共筑青少年心理压力疏导机制”这个主题也有了更多的见解。“我们了解到,流动家庭青少年面临独特的压力源,文化差异带来的环境适应与交友难题、因与父母团聚时间较少导致的家庭支持欠缺等问题尤为突出,同时也受到学习、人际关系等普遍压力源的影响。在后期方案研究中,我们将寻找新角度,更有针对性地去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面对学生,也可以面对家长,可以用好新会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个平台,提升家长对于心理问题的认知,双方加强合作,切实帮助有需要的孩子。”钟佩彤表示。
队员叶颖岚表示,在调研过程中,她深刻了解到家长在社会、学校以及医院三方中的重要联结作用,监护人对子女心理状况的重视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我认为在处理青少年压力舒缓这一课题中,要更多地把目光放到普及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上,心理讲座的授课群体不应局限于心理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跟社区等合作,以开办讲座、发放传单等形式加强家长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关注。”
华南农业大学实践团队
以创新传承守护非遗
讲好新会陈皮故事
7月12日,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陈皮探索者队”走进中国陈皮之乡——新会,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调研活动。该团队以新会区第七届大学生社会调研大赛为起点,将新会陈皮非遗技艺的创新性传承作为切入口,探索“非遗+土特产”的发展新路径。
现场调研
近距离感受陈皮魅力
活动期间,基于对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的研究需求,陈皮探索者队对新会陈皮文化博物馆和新会陈皮村文化体验馆开展了系统调研。
在新会陈皮文化博物馆,陈皮探索者队队员通过丰富的馆藏展陈和翔实的文献资料,全方位了解新会陈皮的历史渊源、工艺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为团队后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新会陈皮村文化体验馆,团队通过观看全息投影和微电影,了解传统开皮技艺和陈皮发展脉络,团队还在现代产业展区观摩设计精巧的陈皮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以创新的姿态精准触达年轻群体,这不仅是文化根脉的赓续,更是非遗生命力在当代的璀璨绽放。”陈皮探索者队队长陈子易表示。
座谈交流
探索发展新路径
7月16日,陈皮探索者队与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召开专题座谈会,三方围绕新会陈皮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路径,深入开展交流。
“要将党建和文化融合起来。让党建带动文化、引领产业。”会上,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潘华金从党建引领角度出发,分享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精髓,以及党支部如何在非遗发展中发挥的“红色引擎”作用。此外,新会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遗产股股长黄敏华还系统介绍了政府保护新会陈皮非遗技艺的核心思路,包括项目梯队构建、文化传播、数字化发展及教育传承等多维度重点举措。
通过召开座谈会,陈皮探索者队队员们了解到,新会区已积极搭建“教育+体验”的立体化文化传播体系,以非遗数字平台为载体,制作电子文物地图、电子非遗地图,并发布19期非遗直播间及9期非遗印象系列微视频,新会区将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扩大陈皮产业受众,深化非遗传承形式的创新,在保护与活化中推动陈皮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竹匾晾晒到分仓陈化,从口耳相传到标准规范,对新会陈皮文化的深度探索,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产业的蓬勃活力,更使我们学会用专业知识回应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陈皮探索者队队员刘迪有感而发。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活动,陈皮探索者队深切体会到政府在非遗助推陈皮产业发展中形成的“党建强基、政府赋能、产业增值”协同机制,并进一步明晰了产业政策方向与发展路径。陈皮探索者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创新传承守护非遗、讲好陈皮故事,推动形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交融互促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不竭的青春动能。
广东培正学院实践团队
创新推出“青年夜校”
唤醒本土青春力量
“广东培正学院管院红鹰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同学们确实有想法,更是行动力满满。他们结合新会陈皮文化开展的‘青年夜校’活动一经推出,便收获好评,这也为我们开展日常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圭峰会城团工委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评价颇高,据悉,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契机,广东培正学院与圭峰会城团工委共建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也正式揭牌,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振兴开启了崭新篇章。
“青年夜校”活动大受欢迎
为何实践团队开展的“青年夜校”影响力如此大?关键就是他们的用心用情。在开展专题调研之初,团队的同学们化身“青春主播”,走进陈皮产业生产一线,深入了解新会陈皮产业发展态势,同时奔赴梁启超故居与新会学宫等地开展新会历史文化寻访活动。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领略到新会千年古郡的魅力,对新会红色文化、非遗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作为青年,我们想开展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吸引广大同龄人参与,增进青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增强青年对于本土特色产业的认可度。”队员戴淡如告诉记者。他们的想法与圭峰会城团工委可谓一拍即合,“青年夜校”的项目方案应运而生。
DIY陈皮香囊制作体验活动、会城非遗漆画体验活动、红色故事分享活动……“青年夜校”的活动主题都紧扣本土特色文化,大家通过手工创作、故事分享等形式,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传承千年文脉。据悉,首场“青年夜校”活动吸引了近50名新会青年参加,反响热烈。“这样的活动形式挺好的,可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本土文化了解,还可以促进青年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参与者陈先生表示。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除了策划特色“青年夜校”项目,该实践团队还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的可行路径,深度挖掘会城文化内涵,激活产业动力。一方面聚焦会城非遗漆画与新会陈皮文化,精心为会城非遗漆画设计特色鲜明的人物IP,赋予古老技艺鲜活形象,同时围绕新会陈皮打造独具匠心的IP盲盒,将传统元素与潮流玩法巧妙结合,激发非遗创新发展新动力。另一方面,以“生态绿韵映新会,古韵红情绘华章”为主题精心制作会城宣传导览图,团队成员深入挖掘会城的历史文化脉络,精准把握其生态资源特色,广泛搜集当地特色景点与文化资讯,充分发挥文旅专业特长,巧妙运用生态绿、新会红为设计元素,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绘制导览图。
“这次实践活动收获满满,我们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收获的认可也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将继续练好本领,坚持深入调研与精准服务,以实干为圭峰会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队员张露萍表示。
广州软件学院实践团队
用艺术为乡村添彩
“大学生们画得真好!这普通的白墙摇身一变,成了镇上一景。”7月下旬,夏日炎炎,新会区双水镇康宁街的初心公园旁,来自广州软件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承韵新绘”青年突击队的学子们,正顶着烈日挥动画笔。
踏遍乡村
提炼双水文化标识
今年暑假,广州软件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承韵新绘”青年突击队响应广东“百千万工程”和高校“双百行动”的号召,一头扎进双水镇,用艺术为乡村添彩。“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青年突击队行动,希望能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承韵新绘”青年突击队队长刘宝莹说道。
“刚开始真不知道要画什么,怕我们觉得美的,村民不认账。”刘宝莹告诉记者,为了画出“双水味”,他们可没少下功夫。为了深刻理解在地文化,尽全力描绘具有双水特色的墙绘,突击队刚到达双水镇,便一头扎进田野调研,探寻双水镇的乡土文化与底蕴。7月上旬,队员们走访传统建筑,探寻非遗风貌,他们在陈大羽公鸡艺术馆内潜心临摹,走进中共双水镇委党校旧址追忆峥嵘岁月,学习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与村民、基层干部一次次恳谈中,捕捉最鲜活的本地文化根脉,成功提炼并艺术转化为双水独特的文化标识。
正是这种“文化解码—需求匹配—艺术转化”的闭环工作法,让在初心公园旁的墙绘作品,突破了单纯的美化功能,成为承载双水精神的文化地标——左侧,“双水山地风筝”在绿水青山间灵动飞舞;右侧,双水党建长廊、黄皮果蔗、大圣寺、双水马仔等核心意象以艺术字名片墙的形式,巧妙串联起双水的历史文脉与当代风貌。
携手村民
共同完成墙绘创作
为增强作品的在地性与互动性,在绘制墙绘的过程中,队员们创新形式,邀请当地儿童参与填色创作,传递艺术乐趣;创作间歇,队员们会走访周边村民,倾听他们对色彩、构图的建议,使墙绘作品既具专业水准,又足够“接地气”。“承韵新绘”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纷纷期盼着,这一面墙,能够成为一扇“窗”,向村民、游客讲述双水独特的故事,让抽象的乡土认同变得可触可感。
“原以为我们是来‘教’艺术的,最后发现是乡亲们教会我们融入。”刘宝莹感慨地说,当队员们挥汗如雨时,村民们自发送来解暑凉茶、主动递上实用工具的行动让她印象深刻,“这些墙绘早就不仅是我们的作品了。”
“这比任何课堂作业都有价值!”总结会上,广州软件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学工办主任吴晓波高度评价道,这支名为“承韵新绘”的青年突击队,通过美化乡村风貌的行动,在侨乡大地落下了一个鲜活的注脚。正如村民们所言:“他们画的不仅是墙,更是咱双水人明天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