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7年,终于拿到不动产权证了!”近日,台山市四九镇坂潭锡矿棚改户李伯手捧崭新的不动产权证激动地说道。
据悉,在四九镇党委的推动下,通过专班攻坚、跨部门联动,截至目前,已为100多户居民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剩余的不动产权证也在快马加鞭办理中。一本本不动产权证的办理,圆了群众的“安居梦”,更成为台山市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嘉敏
通讯员 四九宣
七年“悬空”
“安居梦”卡在“最后一公里”
棚户区改造是国家和省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四九镇坂潭锡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于2017年底竣工,2018年完成住房分配,居民通过摇号搬进南强园新居。然而,因为土地性质争议、购房凭证缺失、税费追缴等历史遗留问题,居民的“安居梦”卡在“最后一公里”。
“拿不到不动产权证,心里一直不踏实。”棚改户王阿姨回忆道。王阿姨的话道出了众多住户的焦虑。当时,该项目面临不少问题,如土地原为“划拨”性质,须转为“出让”并补缴高额出让金,但政策衔接不畅导致流程停滞;分房时未签订购房合同、开具发票,税务部门无法核算契税,办证链条断裂;部分原分房人已离世,因未确权登记,房产继承陷入法律争议。
专班攻坚
部门联动啃下“硬骨头”
由于沉积时间长,办证遇到的难题十分棘手,这些问题又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复杂。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四九镇成立专班,以“解剖麻雀”的细致梳理出土地性质、税费缴纳等梗阻症结,积极联动台山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多次统筹召开协调会,全力攻坚。
一方面,针对土地性质变更难题,将未处置的447.33平方米侨房地块补办出让手续,合并两宗地块为统一“出让”性质的完整权属证书。在税费追缴方面,争取棚改税费减免政策,将费用纳入台山市级财政预算,开辟“绿色通道”完成历史数据核查。
另一方面,针对协议不规范、继承公证难等问题,制定标准化协议模板,联合司法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解决法律争议。
“我们建立了‘进度跟踪台账’,每周召开部门协调会,确保问题不过夜。”专班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工作群实时沟通,部门衔接效率大幅提升。
历经不懈努力,专班攻坚结出一个个硕果——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南强园两宗地块得以合并出证;化解税费追缴难题,争取政策优惠,并纳入财政预算,资金得到保障;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规范协议和开票流程,解决资料断层问题;厘清已故原住户和继承人的法律争议,破解继承公证困局……
贴心服务
“暖心书记”兜底解民忧
四九镇以“将心比心”的服务,将民生工程打造为民心工程。
坂锡社区党委书记伍坚洪在攻坚过程中,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走访,针对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累计上门服务数百户居民,解决资料缺失问题近百项。
居民急,伍坚洪更急,但是面对居民时,他永远是那句“别担心,有我在”。伍坚洪一边配合整理276户居民的材料、到相关部门协调工作,一边挨家挨户走访,为大家收资料、讲进度。“就像给自家办事一样,慢是慢了点,但肯定能成。”他说。靠着这份耐心,原本可能引发群体性矛盾的办证难题,变成了邻里之间的互相体谅。
伍坚洪这份“把群众当家人”的真心,不单单体现在办证这件事。社区里的谭伯无儿无女,他坚持9年上门照顾,直到老人安详离世;邻居在外跑运输谋生,他把没人管的孩子接回家照料……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居民打心底信任他。
伍坚洪用一件件“小事”筑牢民心,他说:“群众工作没有窍门,就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用真心换真心。”这位“暖心书记”用自己的坚守,让南强园成为一个充满温度的家园。
“干部比我们子女还上心!”居民陈奶奶点赞道。当她接到社区电话通知办理不动产权证时,激动得彻夜未眠:“政府帮我们圆梦了!”
建立机制
形成可复制全流程方案
近日,拿到不动产权证的居民激动不已,自发送上“心系民生办实事,担当奉献解民忧”的锦旗,为四九镇党委政府和台山市有关部门点赞。
四九镇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构建一套可复制的“全流程管理”机制——类似的安置类项目须提前明确土地性质、办证流程、费用标准,形成“规划—建设—办证”全流程方案;制定“居民需求清单”,通过走访、座谈收集诉求,提前准备便民指引;将部门联动转为常态机制,制定“联动清单”,明确各部门职责与衔接节点。
“避免同类问题,核心是‘想在前、做在前、联在前’。”四九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治理需要把工作做细、把民心焐热,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被动。
不动产权证陆续发放,居民送来的锦旗上“心系民生办实事,担当奉献解民忧”的金色大字正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从“忧居”到“优居”,从“住有所居”到“居有产权”,棚改产权登记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四九镇交出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诠释“为民办实事”的深刻内涵,让棚改居民的“安居梦”真正落地生根,彰显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