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晚上走夜路要打手电筒,农田灌溉靠天吃饭。”这是鹤城镇南中村合水口廖叔对两年前的记忆。然而,近三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南中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目标,不仅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更通过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了从“后进”到“典型”的华丽转身,成为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通讯员 凌伟新
村貌蝶变
从“不起眼”变为“示范窗”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不是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让村子真变样、群众真受益。
走在鹤城镇南中村的田间地头,常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南中村驻村第一书记蔡廷龙。2023年7月,带着党组织的嘱托,蔡廷龙开启了驻村之旅。然而,面对南中村存在的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困境,他以“党建为笔、产业为墨、民生为纸”,紧抓“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2024年8月,南中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成为鹤山市乡村振兴的“活教材”。
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以来,南中村谋划实施了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50万元,南中村从过去的“不起眼”变为当地实施“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的“示范窗”。
据了解,近年来南中村坚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蔡廷龙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包括争取上级资金11万元为高圳新村、老村等7个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现在晚上散步、串门不用摸黑,心里亮堂!”南中村村民梁锦聪说。
同时,南中村还利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资金7.45万元,开展三面光灌溉渠修复工程,解决下游8公顷(120亩)农田“用水难”问题;同时积极配合推动总投资2000万元的大坝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南中段)完工,灌溉效率提升40%。此外,南中村还投入65万元实施南洞河(四眼井段)环境提升项目,清淤河道547米,拓宽村道300米,沿岸种植勒杜鹃200株,既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又成了村民休闲的“亲水走廊”。
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为破解“脏乱差”难题,南中村发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推动村居环境实现大提升。此外,针对乡道Y086公路圩日拥堵问题,南中村协调设置了3处临时摆卖点,组织党员志愿者与镇执法办联合疏导,交通通行效率提升60%。推动南洞圩市场升级改造,投资150万元将旧供销社建筑改造为2000平方米的新市场,引入30个摊位,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彻底改变了“占道经营、污水横流”的乱象。
产业兴村
让“小花生”撬动“大振兴”
蔡廷龙深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为振兴乡村产业,南中村依托“鹤城客家花生加工技艺”,蹚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的融合发展之路。
南中村花生种植历史悠久,花生加工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花生产业面临着“三难”:一是田地零散,种植成本高;二是本地原料不足,企业依赖外地花生,成本波动大;三是品种单一,效益低。
为此,南中村与村内花生加工龙头企业鹤山市仔仔食品厂积极开展对接合作,共同将花生产业做大做强。
2023年9月,在蔡廷龙的推动下,鹤山市仔仔食品厂总经理赖双平夫妇筹集10万元成立了鹤山市仔仔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蔡廷龙带着合作社成员逐户做工作,整合连片农田建成了花生种植基地,积极推广黑衣和七彩花生等新品种的试种试验。
“要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花生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才有前景。”蔡廷龙表示,在2024年花生试验田亩产达375公斤,比本地品种增产75公斤,每公斤保底收购价9元,是普通花生的1.5倍。
眼见花生新品种效益高,南中村村民叶向纯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24年3月,叶向纯承包约0.7公顷(10.5亩)撂荒地种植新品种花生,不仅获得每亩300元的补贴,还享受到保底收购价政策,一年实现增收2-3万元。“以前地荒着没人管,现在种花生能赚钱,多亏了蔡书记!”叶向纯笑着说。
为让花生产业“长链条、高增值”,南中村还坚持“三措并举”壮大花生产业链条。一是发展订单农业稳民心,通过村合作社与200余户农户签订协议,辐射带动村民种植花生近20公顷(300亩),为当地农户增收超60万元。二是坚持科技赋能提效益,南中村积极争取上级相关扶持资金累计110万元,用于帮助合作社购买收割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等设备,花生种植产业机械化率从30%提升至70%,三是坚持打造鹤城花生品牌。南中村通过举办花生丰收节,展示非遗加工技艺,推动鹤城花生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商超,产品畅销海内外。
此外,南中村还大力发展澳洲坚果、白鳝、沃柑等特色农业产业,帮助村集体年增收近40万元,每年可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100-200人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