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经典诵读深化核心素养培育
“双减”政策下
小学语文作业的探究
巧借科技活动助力小学作文教学
让文字活起来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8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经典诵读深化核心素养培育

    在深化核心素养培育与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文探讨如何将诵读国学经典有效融入育人实践,通过构建“诵读—践行—评价”闭环模式及量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

    江海区江门一中附属小学 刘梓冰

    提升学生的品学修为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学修为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多样化的诵读形式,创设有代入感的教学情景,探索有扩展性的教学活动策略,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要求也有所突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为立足点,让诵读国学经典成为学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新课标提倡诵读国学经典,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活动,以诵读经典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物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做—评”三步走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是践行“读经典”与“做真人”的闭环的体现。首先是“读”,精选国学经典著作,例如《论语》《弟子规》等相关行为准则文本;其次是“做”,创设新型教学情境,设计“校园礼让日”“父(母)子互换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最后是“评”,通过“班级民主评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评,以“实践记录册”的方式实现知行转化的验证。

    又如,在《悯农》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悯农》,引导学生做“光盘行动”的监督员与实践者,然后进行“剩饭称重数据”等效果评估,形成完整闭环,将道德教育量化为可观测的行为。

    实施双轨量化评价机制

    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判标准,不应只以单一的诵读数量为标准,而应实施双轨量化的评价机制,将看不见的评价标准变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从经典的积累,到语言的运用,再到文化记录的行为评价工具,可以采用多维度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将评价行为落到实处。

    在学业素养评价方面,可从经典积累、语言运用、文化迁移等方面进行评价。如经典积累借助“诵读段位认证(1-9段)”开展,目标明确,且具有激励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荣誉感,持久保持学习动力。

    在个人修养评价方面,可以从历史典故立德、诗词意境育美、圣贤言行树范、孝悌文化润心等方面去判断,将评判标准转向实际行动。所谓读书有三到,即“心到、口到、眼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将文化美德落在实处。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课程教学的研究。应聚焦教材体系化开发、校本课程创新与知行合一评价体制,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化实施提供范式,以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个人修养。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