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经典诵读深化核心素养培育
“双减”政策下
小学语文作业的探究
巧借科技活动助力小学作文教学
让文字活起来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8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减”政策下
小学语文作业的探究


    “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减负”与“提质”的双重要求。教师要在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教学效能稳步提升,并对作业设计进行深度变革,使其更加精炼、更具内涵、更富实效。

    传统的机械重复性作业,不仅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还会加重学生负担。因此,探索既能巩固知识、拓展能力,又能激发兴趣、发展素养,且符合“减量、提质、增效”原则的创新作业模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 凌彩桥

    以课文为基点,向课外有效延伸

    语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广阔的生活外延。设计延伸性作业,旨在突破课堂与课本的局限,将学习视野延伸至广阔的世界,充分体现作业的开放性。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基于课堂所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联想与应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兴趣向素养的内化。

    具体实践中,可紧密关联课文内容,设计多样化任务。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故事续写或改编,在创作中深化对主旨、人物和文体的理解。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布置制作图文并茂的“读书报告”或“旅游推介手册”,引导学生梳理信息、提炼要点、运用说明方法并进行个性化表达。此类作业形式多样,关键在于以课文为基点,向课外有效延伸,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协同发展

    语文作为基础性与工具性学科,其触角广泛延伸至各个知识领域与生活场景。设计跨学科作业,正是依托语文的核心地位,巧妙融合其他学科元素,创设综合性、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以课文《端午粽》教学为例,围绕“走近传统节日”主题,可设计一套融合多学科的实践性作业链。一是与劳动教育结合:鼓励学生在端午节前种植艾草,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二是融入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艾草的药理功效与传统文化寓意,参与制作艾草香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课后鼓励学生搜集整理关于端午节起源、习俗、诗词、饮食文化等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或小视频。四是思想教育渗透:利用班会课组织成果分享与讨论,深入探讨端午节蕴含的家国情怀。

    学生通过参与这类跨学科作业,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价值,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设计形式多样的口头类作业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设计以“动口”为核心的口头类作业,聚焦语言的实践运用与交际互动,是彰显学科本质、提升学生语感与表达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此类作业形式灵活,负担感较低,能从巩固记忆、运用技能、拓展思维等多维度发挥效能。

    口头类作业形式多样,需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准设计。一是诵读吟咏:教学古诗词后,布置声情并茂的吟诵作业,引导学生感受韵律意境之美。二是背诵积累: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经典篇目,设计“互背”(小组结对检查)或“背诵展示”任务,强化记忆,培养语感。三是复述表达:故事性课文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简要复述或创造性复述,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概括组织与连贯表达能力。四是情景会话:完成《打电话》等口语交际课后,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礼仪技巧,给亲人朋友打电话分享趣事或表达关心。

    口头类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语言的感受力、组织力和表现力,真正达到“减负”而不“减质”的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