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其凝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往往让小学生不好理解。情景教学通过创设具象化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让学生们与古人“对话”。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降低理解难度,更能引起情感共鸣,培养审美感知力。新会区会城城郊小学 李彩媚
创设场景,打通古今联结
低年级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依赖具象经验,将古诗与生活场景结合,能快速建立认知桥梁。本人在教学《静夜思》时,创设了“月下卧室”情境:拉上窗帘的教室亮起柔和的落地灯,墙角摆放铺着素色床单的小床,课桌上放着盛满清水的瓷碗。当“月亮”透过窗帘缝隙照在“床前”,本人提出问题:“看到这样的月色,你会想起家里的谁?”
一个女同学说:“我奶奶总在睡前给我讲故事,现在她肯定在想我睡了没。”由此,学生们纷纷分享思念亲人的经历。教师顺势递上毛笔和宣纸,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家人说的话写下来。如此一来,“思乡”这个抽象的情感,通过场景体验扎根在他们心中。
由情景触发探究
中年级学生开始形成逻辑思维,但仍需借助动作与情感体验深化理解。本人在教学《村居》时,通过开展“春日放鸢”主题活动,课前让学生用竹篾、彩纸制作简易风筝,课堂上把教室布置成“江南草长”的场景:墙面贴满学生绘制的柳树、桃花,地面散落着绿色皱纹纸剪成的“青草”。
同时,本人将学生分为“诗人组”“儿童组”“春风组”。“儿童组”背着书包(用彩布缝制的仿古书袋),“春风组”挥舞蓝色绸带,“诗人组”则手持卷轴,在教室踱步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忙趁东风’?冬天能放风筝吗?”在学生们的回答中,本人将课堂过渡到“纸鸢”制作工艺的讨论。课后,学生们在操场复刻了“放纸鸢”场景,还有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查阅“为什么风筝能飞”。这种由情景触发的探究,比机械背诵更有价值。
透过文字触摸历史温度
高年级古诗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密码,情景教学可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历史温度。本人在教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构建“盛唐驿站”情境:教室前方设“酒肆”,摆放陶制酒壶、粗瓷碗,墙上挂着丝绸之路地图;学生身着简易制作的汉服,分别扮演“王维”“元二”“店小二”。
“元二”整理行囊时,教师展示仿制的“通关文牒”:“古代远行要经过很多关卡,这可能是元二和王维最后一次见面。”“店小二”斟酒时,教师引导观察:“为什么用‘更尽一杯’而不是‘再喝一杯’?”孩子们通过模仿古人举杯的手势(左手托碗底,右手扶碗沿),体会到“尽”字中包含的珍重与不舍。
当“元二”踏过用蓝色布条铺成的“渭城”时,“王维”吟诵诗句,全班齐唱根据古诗改编的民谣(用《茉莉花》旋律填词)。一个女同学问:“他们后来还会见面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关于“古代交通”的讨论,教师顺势展示唐代驿站分布图。课后,学生们自发制作“离别礼物”。
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三点:一是道具简化,比如用纸箱做马车、用皱纹纸做柳枝,避免过度装饰分散学生注意力。二是允许学生表达真实感受。三是学科融合,比如在《敕勒歌》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向学生讲解“阴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