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江门五邑抗日烽烟图——纪念中国人21/2025-08-04/A05/83141754241876135.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航空救国勇担当 碧血丹心映长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5 年 8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空救国勇担当 碧血丹心映长空

韶关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复兴式”飞机。
波特兰航空学校第一期学生合照。
波特兰航空学校成为美国华侨航空救国运动的核心阵地。
美洲归国华侨航空员留影纪念。
抗战期间,3名五邑籍华侨先后担任韶关飞机制造厂厂长,自主研制飞机。
飞虎队将飞机机头漆成鲨鱼头,以震慑日本。
林福元。
1944年,甄崇运(前)与队友执行任务。
“一飞冲天女豪杰”张瑞芬。
韶关飞机制造厂所造飞机试飞。
甄崇运。
黎荣福。
黄毓全。
在余新贤的感召下,余氏兄弟多人加入飞虎队。图为余氏兄弟合照。

    走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展柜中陈列的五邑籍空军飞行员用过的衣物、日常用品,瞬间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战火纷飞、战机翱翔的峥嵘岁月。

    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对江门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有着深入研究。他说:“全面抗战爆发后,旅居世界各地的五邑籍爱国华侨青年归国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相较于抗战初期,这一阶段参战人数大幅增加,空战愈发激烈,牺牲也更为惨烈。”

    筚路蓝缕,百折不挠。在祖国危急时刻,众多江门五邑籍华侨积极践行“航空救国”思想,从创立航校到建设飞机制造厂,从通过驾机至各地宣传抗日到守护地面机场、搏击长空抗击日军,向侵略者发起英勇抗争。其时,五邑籍飞行员堪称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在闻名遐迩的飞虎队里,就活跃着不少五邑籍侨胞的身影。黄毓全、黄光锐、黄新瑞、陈瑞钿等一批杰出的华侨飞行员脱颖而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抗战中壮烈牺牲。祖国的长空,永远映照着他们的碧血丹心!“我们要将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继承发扬下去!”黄毓全烈士的后人刘力说。

    策划:谷江民 谢敏 统筹:傅健 王鼎强 王平强 撰文:吕胜根 林育辉 符睿欣(实习生) 

    图源:台山市博物馆、《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华侨雄鹰》、《五邑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等

    办学造机援抗战

    江门恩平是“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的故乡。江门五邑地区的台山、恩平、开平等地,有着“航空之乡”的美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早就深谙航空救国的道理。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黄柏军说,五邑籍华侨抗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航空救国。

    日军侵华后,神州大地惨遭日军战机的狂轰滥炸。以台山为例,抗战期间侵扰台山的日机就达373架次,逞凶共139次,投弹859枚,炸死355人,炸伤464人,炸毁楼房554间,给侨乡百姓带来惨重损失与伤痛。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暴行,五邑籍华侨怀着“舍航空无以救国”的坚定信念,创立航空学校、捐献飞机、办飞机制造厂,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壮歌。祖国的蓝天,深深留下“华侨雄鹰”的印记!

    波特兰航空学校、旧金山航空学校为国育才

    输送众多飞行员

    中国航空事业自兴起之初,便与华侨群体紧密相连,由此孕育出光荣的爱国传统,在抗战时期更是绽放出璀璨光芒。

    在日军战机的嚣张气焰下,祖国航空人才极度匮乏,创立航空学校,培育前线急需的航空英才,播撒蓝天御敌的希望火种,成为抗日的迫切需要。

    张运华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步伐日益加紧。为践行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航空救国”思想,美国各地的抗日救国会将培养航空人才列为重点工作。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华侨抗日救国组织,在广大侨胞的鼎力支持下,纷纷创立航空学校、组建航空学会。其中,波特兰航空学校成绩斐然,旧金山航空学校则以其办学历史和宏大的办学规模著称。而它们的创立,都与五邑籍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1年10月10日晚,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众多华侨齐聚一堂,活动现场上演爱国话剧《万宝山惨案》,并邀请黄兴夫人徐宗汉发表演讲,声援祖国抗日。当晚,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宣告成立,次日便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建华侨航空学校,推选30余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其中9人组成理事会,台山籍华侨梅志新当选主席。11月,中华会馆召开大会,审议通过美洲华侨航空学校(又称“波特兰航空学校”)招生简章,并确立“训练航空人才,对外巩固国防、抵御外敌”的办学宗旨。波特兰航空学校完善的简章与严谨的管理制度,成为美国其他华侨航空学校争相借鉴的范本,该校也由此成为美国华侨航空救国运动的核心阵地。

    1931年12月13日,波特兰航空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32年5月第一届学员顺利毕业。陈瑞钿、黄泮扬等著名五邑籍华侨飞行员,便是从这里踏上回国参战之路,加入中国空军序列。

    1933年2月,旧金山的华侨青年自发组建“飞鹏航空学会”。同年7月,在旧金山华侨拒日救国后援总会与广大华侨青年的支持下,旅美中华航空学校(又称“旧金山航空学校”)正式成立,五邑籍华侨李圣庭出任校长。8月,学校正式开学,直至1941年1月停办。陈锡庭、刘福庆、林觉天、翁荡雁等五邑籍飞行员学成后归国,将所学本领用于抗日杀敌。

    值得一提的是,五邑籍华侨女同胞巾帼不让须眉,积极报读航校,学习航空技能。据统计,学成的五邑籍华侨女飞行员达23人,其中在美国学习的有12人,恩平的张瑞芬、李霞卿,台山的李月英、黄桂燕、李凤麟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国内,胡锦雅、黄光锐等“海归”专家,也在各大航校及相关机构中,为培育航空救国人才殚精竭虑。

    台山人黄光锐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于1936年9月出任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校长,肩负起为全国培养航空人才的重任。1939年9月,他调任成都空军司令后,加速飞行人员培养,创办空军军士学校。台山人黄仕文在口述黄光锐有关历史时说:“堂伯父培养的航空人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他培养的原广东空军飞行员,多数在抗战中英勇作战,40人累计击落日机70多架,70多人壮烈牺牲。”

    五邑籍华侨任韶关飞机制造厂厂长

    成功研制“复兴式”飞机

    当祖国抗战陷入飞机紧缺的困境,五邑籍华侨以无畏的担当,毅然扛起捐机与造机的双重担当,为航空救国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有关资料,抗战时期,五邑籍华侨捐献的飞机,共有50架之多。

    在海外,美国与加拿大的华侨掀起热烈的献机浪潮。张运华介绍,1937年8月中旬,台山籍飞行员陈瑞钿等在空战中击落6架日机。消息传至美国波特兰,华侨们群情振奋,当即募捐3万美元。这笔善款加上美国军部拨款共计10万美元,从波音公司购置3架教练机,命名为“民族”“民生”“民权”,捐赠给祖国。

    在缅甸,由开平籍侨领张瑞隆担任名誉会长的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直属仰光支会,组织侨胞开展献机运动,累计捐献19架飞机,为抗战注入宝贵资源。

    飞机制造厂是空中抗战的重要支撑。大敌当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五邑籍华侨以非凡的魄力,创办飞机制造厂,通过生产整机与零部件,以实业之力铸长空利剑。

    在美国旧金山,台山籍侨领邝炳舜率先捐出10万美元,并动员侨胞募集15万美元,于1944年开办“中国飞机厂”。邝炳舜亲任总经理,工厂员工多为华人。短短1年间,该厂便生产出1000架轰炸机的后节机身,送往祖国增强空军装备。邝炳舜曾在《航空救国特刊》中激昂撰文:“日寇肆意轰炸,我非战区惨受荼毒……唯有急起直追,扩充空军,方能克敌制胜,收复山河,此乃海内外民众应同心协力、助政府早日达成之使命!”

    国内的韶关飞机制造厂,更是凝聚着五邑籍华侨的智慧与热血。台山籍华侨梅龙安、开平籍华侨周宝衡与林福元先后担任厂长,三人皆在美国取得工程师资格,带领以五邑籍华侨为主的技术团队,在艰难困苦中愈挫愈奋,打破中国无法自主制造战机的困局。

    1936年5月,在周宝衡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首架“复兴式”飞机成功研制。这架飞机试飞后赴广州进行飞行表演,并与波音飞机模拟空战,时速达288公里,随即投入部队服役。“复兴式”飞机不仅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制造飞机的骄傲,更在历史关键时刻留下印记——1936年西安事变后,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的周恩来乘坐的专机,就是韶关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复兴式”飞机。

    梅龙安接任厂长后,专注于“复兴式”飞机的优化升级,同时承担国外部件采购工作,曾成功装配30多架美式“霍克3型”驱逐机与20多架“窝梯型”单翼轻轰炸机,充实抗战空中力量。

    林福元继任期间,除持续量产“复兴式”飞机,还装配“波音281型”“霍克Ⅱ型”战斗机。1937年8月起,日军对工厂狂轰滥炸,林福元就将生产设备分散转移至韶关犁市、沙尾、桂头等地深山,在隐蔽处坚持生产。1938年后,空袭愈发猛烈,即便员工被炸伤、自己与同事身处险境,林福元仍坚守岗位,争分夺秒组织生产。在他的带领下,全厂上下与时间赛跑、与炮火抗争,只想着为中国空军提供更多战机,在空中狠狠打击敌人。

    韶关飞机制造厂作为中国抗战时期首家飞机制造厂,其生产的数十架战机在淞沪会战、武汉空战、南昌空战等战役中,给予骄横的日本空军以沉重打击,成为中国空军保家卫国的中坚力量。如今,韶关飞机制造厂旧址所在,已化身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主题公园,五邑籍华侨航空救国的热血传奇仍在这里流传。这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场所,在为当地市民提供休闲空间的同时,也持续传递着铭记历史、砥砺奋进的精神火炬。

    “飞虎”长空铸传奇

    在台山市石花山公园内,一座飞虎队纪念亭静静矗立,上层飞虎队队徽傲然展翅,中心花岗岩纪念碑以中英文镌刻着飞虎队的赫赫战功及建亭缘由。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不仅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深厚情谊,更诉说着台山籍侨胞在飞虎队中那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传奇。

    台山籍侨胞在飞虎队组建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台山,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城市,有约180万台山籍乡亲旅居海外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中国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消息传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台山籍侨胞们心急如焚。在当时的美国,许多台山籍青年踊跃报名,他们有的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有的告别了亲人朋友,毅然踏上回国抗日的征程。

    1941年8月1日,飞虎队在昆明正式成立,初称“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后历经改编、扩编,成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始终担任指挥官。这支队伍的成立,给正在艰难抗战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惧怕鲨鱼。为了震慑对方,队伍飞机的机头均漆成鲨鱼头,队标为带翼的小老虎,因而该队被称为“飞虎队”。

    在飞虎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台山籍侨胞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夏季,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将军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请求美国战务部组建一支会中、英文的美籍华人技术队伍,支援中缅印战区的美国部队。1943年3月,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成立,随后组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14空勤大队和第987特别通讯连。这两支队伍约有1600人,其中95%是华人,当中大多是祖籍台山等地的青年。”台山市博物馆专家叶玉芳介绍,这批华裔士兵主要承担飞机维修、通信服务、运输以及军械管理等工作,分散在昆明、西安、重庆、芷江等地支援飞虎队战斗,为飞虎队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有效阻挡了日军持续推进。

    为壮大飞虎队积极奔走 一门四“飞虎”成佳话 

    台山籍侨胞余新贤是组建飞虎队空勤大队的关键人物。如今在他的家乡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依然流传着一门四“飞虎”的传奇佳话。

    1912年出生的余新贤,1939年移居美国,1942年年初在纽约创办新艺电器公司,公司职员包括堂弟余新伦、余新振等24人,他们都接受过高级无线电通信技术训练。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余新贤带领公司全部职员申请加入美国俄亥俄州柏德逊场地第5空军服务司令部,经考核合格后成为无线电修理员。

    工作6个月后,恰逢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14空勤大队组建,美国战务部获知余新贤领导的团队正服务于第5空军服务司令部,于是他受命向美国政府作报告,并率领全体队员于11月20日、21日入伍,他们成为第14空勤大队第一批应征入伍的华人队员,余新贤获任司令少尉。此后,他积极奔走,开展宣传发动,招募更多华人参加飞虎队,最终应征加入第14空勤大队和第987特别通讯连的约有1600人。受余新贤感召,他的三位堂弟余新振、余新伦、余新伟先后加入飞虎队。

    2025年年初,台城桂水村文明乡风馆建成开放,余新贤一门四“飞虎”传奇佳话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内容,其精神一直激励着络绎不绝的后来者。

    飞越“死亡运输线”38次 冒死运输战略物资

    驼峰航线,这条世界空运史上最危险的航线,经喜马拉雅山脉穿梭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之间,气候恶劣,气流复杂,山峰林立,被称为“死亡运输线”。在这条航线上,黎荣福、余柏荣等台山籍飞虎队员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黎荣福是第14航空队第3战斗货物中队的一名无线电报务员。他共执行“驼峰”运输任务38次,负责与目的地报务员保持联系,将战略物资从印度运往昆明。当时,由于物资短缺,运输机上没有配备枪支和降落伞,每一次飞行都如同与死神赛跑。在那些执行任务的运输机中,有不少飞机被击落,人员伤亡惨重。

    有一次,黎荣福和战友往昆明运送的是骡子。前线需要的武器弹药以及军需物资,都要用骡子来驮运。他们从印度起飞,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将骡子运送到昆明,为前线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黎荣福始终坚守岗位,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技艺,一次次完成了运输任务。他的英勇表现得到了认可,共获得了4枚勋章。

    因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

    此外,台山籍飞虎队员还在情报战场上默默奉献,为抗战胜利立下了隐秘功勋。

    甄崇运是第14航空队第987特别通讯连的一名特种通信兵,他在密苏里军事基地接受了18个月的专业训练,掌握了无线电台收发信息以及截获、解密日军信息的技术。

    1944年,甄崇运随部队向中缅印战区进发。在60天横跨太平洋的航行中,由于没有舰队护航,他们的船每10分钟即变换一次航线,以避免被日军的潜水艇拦截。即便如此小心谨慎,从加州同时出发的3艘飞虎队运兵船,仍有两艘遭遇了日军舰艇的拦截,不幸沉没。

    11月,甄崇运随部队抵达中国云南开远,随后与队友赴偏远地区执行任务。作为电讯主管,他负责经手所有秘密及绝密级情报。其所属部队被称为“流动电台”,根据前线需求机动部署,执行敌情侦察任务。

    1945年,甄崇运奉命深入越南,侦察日军部队动向并研判其军事意图。同行4名通信兵中有3名是美国人,还有十几名中国籍士兵掩护。一名美国军医给了他们每人两粒药丸,并叮嘱如果被日军抓住,就立刻服下,几秒钟就会没有痛苦地死去,免受酷刑。幸运的是,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自杀药丸”没有派上用场。

    甄崇运因在中国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在当年的第987特别通讯连全体官兵中,仅有4人获此殊荣。64年后,甄崇运将自己二战中荣获的10枚奖章和4枚徽章等捐献给了台山市博物馆。

    修建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 致敬航空英雄

    抗战胜利后,台山籍飞虎队员们陆续回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那段在中国的抗战经历,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表明,飞虎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了卓著功勋,飞虎队的名字也因此长久地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梁炳聪上尉倡议在许多飞虎队老兵的祖籍地台山建设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在台山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由梁炳聪设计、数十位华裔飞虎队老兵及家属捐建的台山飞虎队纪念亭及牌楼分别于1991年、1994年落成。此后,只要有飞虎队老兵来到台山,他们都会到这里走走,这里成了飞虎队老兵的情感归宿。”叶玉芳说。

    2007年11月,11名飞虎队华裔老兵携37名家眷返回江门寻根谒祖及捐赠飞虎队文物资料。当他们再次踏上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参观了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与当地的乡亲们亲切交流,回忆那段烽火岁月。这次寻根之旅,不仅让他们重温了历史,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和敬意。

    叶玉芳说:“2017年,在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博士的大力支持下,祖籍台山水步的飞虎队老兵李庚申的亲属,将他们珍藏了大半个世纪的飞虎队相关物品近千件捐赠给了家乡。”20多年来,在众多华裔飞虎队老兵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台山市博物馆收藏了飞虎队相关文物资料千余件,成为广东拥有飞虎队文物资料最丰富的县级博物馆。这些文物资料包括二战时期飞虎队员的军装、相片、奖章、证件等,它们见证了台山籍飞虎队员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

    2025年7月3日,“铭记英雄——飞虎队在广东”历史图片展开幕式在广州举行。开幕式上,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向4所飞虎队友谊学校颁发牌匾,其中台山市第一中学获“飞虎队友谊学校”授牌,这也是广东省首批飞虎队友谊学校。“凝视着闪耀的牌匾,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台山籍侨胞在蓝天与日军英勇搏斗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台山一中教师刘晓欣说。

    相关链接

    “纸片轰炸”日本本土

    撒下逾100万张传单

    1938年5月19日,一场特别的秘密行动悄然展开。当天下午,台山人刘荣光等8位空军勇士,驾驶着当时中国仅剩的两架远程轰炸机,从国内出发,冲破重重阻碍,向着日本本土飞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刘荣光是领航员。几个小时后的次日凌晨,战机以3500米的高度飞临日本长崎上空,随着舱门开启,第一批传单如雪花般飘落。在近2小时的日本领空飞行中,超100万张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传单带着中国军民的正义呼声,撒遍日本多地,对日本侵略者发出了严正警告:“尔再不训,则百万传单将一变而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

    事前还有个插曲:当时日本本土防空戒备森严,中国空军又没有合适的战斗机给轰炸机进行护航。这样对日本本土空袭,等于是“敢死队”“赤膊上阵”。原计划执行该任务的外籍飞行员觉得风险太大,提出天价酬金。鉴于外国人意志不坚定,中方飞行员主动请缨,最终改由“自己人”来执行这一艰巨任务。

    这场行动轰动世界,不仅是日本领空首次遭受外国飞机袭击,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妄言。中国飞行员们展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赢得了全体抗日军民的敬仰与赞誉。周恩来等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办事处,向刘荣光等凯旋的空军勇士们致以慰问,并献锦旗:德威并用,智勇双全。

    巾帼不让须眉。在美国,女飞行员也不遗余力积极为抗战奔走呼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远在美国的恩平籍华侨张瑞芬响应当地华侨团体的号召,驾驶飞机穿梭于全美各大华人聚居城市,宣传抗日,募集抗战资金。其后人张柏享说:“姑婆不甘懦弱、一飞冲天的无畏勇气,赤诚炽热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样祖籍恩平的李霞卿,曾经是一位耀眼的电影明星,热爱飞行。1938年下半年,她满腔热血踏上了全美飞行与抗日演讲之旅,“以尽匹妇救国之责”。她的事迹与照片,屡屡登上当地报纸头版,成为传递中国抗战决心的闪亮名片。李霞卿曾深情而坚定地表示:“我国人民永远有坚强的勇气保卫祖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驰骋蓝天 战绩彪炳

    自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轰炸日军上海军械库及黄浦江日舰开始,数十位江门五邑籍飞行员在祖国蓝天与日军浴血奋战。据不少军史研究者考据,在对战日本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加藤联队等王牌联队以及加藤建夫、三轮宽等王牌飞行员时,均出现了五邑子弟的身影。

    有统计数据显示,抗战期间,五邑籍华侨飞行员击落或炸毁敌机89架,伤4架。仅台山籍飞行员黄新瑞、陈瑞钿、黄泮扬等9人,就击落日机22架,另与僚机击落8架,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陈瑞钿,在1937年8月14日的南京、句容空战中,与黄新瑞、苏英祥、雷炎均、黄泮扬等,同日本木更津航空队作战,击落敌机6架。我军无一伤亡,取得开战以来的空前大捷。此后,在太原、粤北、武汉等地空战中,他又多次击落敌机,积功升至大队长,被称为“空中虎将”。他的英雄事迹被载入美国教科书,还编成青少年读物传诵。  另一名台山籍“空中虎将”黄泮扬,从美国回来后,与陈瑞钿等一起参加杭州、南京等地空战,后又参加衡阳、南雄、汉口、广州、重庆等地对日空战,击落敌机多架,晋升为大队长。1939年2月22日广州空战中,他率队击落日机15架。  旅加拿大台山籍华侨飞行员马俭进,1939年2月,同战友一起奇袭山西运城日军机场,一举炸毁敌机10余架,取得辉煌的战果。1940年,马俭进护送9名飞虎队员由缅甸飞返云南,因遇敌机拦截被迫降落致残。

    (文综)

    人物故事

    黄毓全:结婚未满1个月请命参战

    上世纪的30年代,中国空军力量还很薄弱,但在日军侵华威胁下,很多优秀的飞行员投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中。

    黄毓全,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就读于胜垒中学,毕业后进铁士航空学校学习,1924年赴芝加哥入其兄毓沛创办的三民飞机练习所任机械教师。1926年随兄回国,任广东航空处中校飞行员。次年受命赴苏联研究军事航空,入陆军第二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历任广东航空学校检验股股长、广东航空第一队分队长、中央航空第六中队分队长等职。

    1932年初,黄毓全自广州返南京,途经上海时,值“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目击侵华日军罪行,义愤填膺,请命参战歼敌,获准。

    2月5日,上海虹桥机场上空爆发了中日首场激烈空战,中国飞行员朱达先不幸被机枪射穿了大腿,无奈迫降。此时黄毓全刚到机场,他看到满身是血的队友被抬下飞机,他的哥哥和另外2名队友还在与10余架战机搏杀。他毅然决然地跳进机舱,提速起飞抗敌。然而,在急速上升的过程中,钢绳突然折断致使飞机失控,最终机毁人亡。  黄毓全壮志未酬,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了祖国的碧空蓝天,成为中国抗御外侮牺牲的第一位飞行员。  据黄毓全晚辈回忆,1932年黄毓全结婚后,准备利用蜜月期带妻子来南京探望哥哥,结果遇到战事,参加了战斗。黄毓全壮烈殉国时只有28岁,结婚不满1个月。(文综)

    参考文献:

    1.《台山抗战纪念文集》,中共台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广州出版社。

    2.《五邑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张运华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3.《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尹继红、郭卫东、张启雄、熊正红、梁小恩著,花城出版社。

    4.《五邑侨胞耀中华》,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省江门市政协编,人民出版社。

    5.《五邑华侨华人史》,梅伟强、张国雄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