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艺绽侨乡。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回应时代召唤。江门积极行动:在市委宣传部推动下,“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应运而生,立足大众、面向大众,融汇传统与现代,为文艺新生力量厚植成长沃土。
当前,侨乡热土之上,数字浪潮激荡文化新芽,市井烟火滋养艺术灵感。一群扎根时代、心系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正以创新之姿,奋力描绘侨乡文艺崭新画卷。
即日起,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市文联携手江门日报社正式推出《侨乡新艺力——聚焦“新大众文艺”人物》专栏。我们聚焦这些“新大众文艺”的实践者——聆听本土名家的匠心传承,发现青年才俊的闪光创意,捕捉网络新锐的鲜活表达,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那份源于热爱、扎根生活、勇于创新的蓬勃力量!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无论生活多么刁难/我不哄它/也不防它/保持诗意的距离/多干独立的营生/且看它如何折腾”,轻轻翻开李春仁的诗歌本,一行行质朴的文字映入眼帘,字里行间满是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刻思考与真挚感悟。
江门有这样一群独特的人——他们既是为生活奔波的打工者,亦是怀揣着文学梦的作家与诗人。今年57岁的李春仁便是“打工诗人”的代表,他既是麦当劳的工作人员,又是《江门文艺》杂志的常客,他的诗歌里藏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哲思。从江西农村的放牛娃到城市里的“打工诗人”,李春仁以笔为犁,书写着一个草根创作者的精神突围。
“被理解”让他喜悦
1968年,李春仁出生在江西丰城一个农村家庭。上世纪80年代,诗歌热潮席卷全国。“那时候,诗人比明星还风光。”李春仁从同学那借来《歌德诗选》,歌德那些真挚而热烈的诗篇感染了李春仁,也在其心中种下了写诗歌的种子。1985年,一场无疾而终的初恋成为他创作的催化剂,他说:“失恋后把感情倾注在诗里,没想到一写就停不下来。”
2007年,为给家里两个孩子攒学费,李春仁来到江门,接手了一家商铺。初到江门,他便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学氛围很浓,商铺旁边水果店的老板娘就很爱看书,《江门文艺》在大街小巷传阅。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李春仁在一次图书馆之行中鼓起勇气走进江门市文联的大门。“第一次去的时候在门口徘徊许久,手心全是汗,有些胆怯。后来又想,既然想从事文学创作,就不要怕丢人。”回忆起那段经历,李春仁难掩激动。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冒昧”拜访竟然得到市文联的热情回应。当时《江门文艺》的主编郭卫东看了李春仁的诗歌,给他的作品作出点评,并鼓励说:“你的文字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有别人没有的朴实质感,一定要坚持下去。”
李春仁备受鼓舞,此后,一有自己满意的新作品,便主动到市文联请教,然后再反复打磨作品。2010年前后,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2013年,他在《江门文艺》陆续发表了14首诗。“我在老家时,创作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懂你,没有可以交流请教的人。”李春仁在江门找到了“第二个家”,江门包容开放的环境为他的写作创造了条件,在江门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如今,李春仁也借用抖音等社交媒体发表诗歌,将诗歌阵地从“纸上”搬到“网上”。2023年,他在微信公众号“蓬江文联”发表诗歌《有空去篁庄走走》,当时这首诗歌阅读量创下新高。这种“被理解”让他喜悦,也坚定了他“为大众写作”的信念。
“写诗也要让老百姓懂”
“生活是一条长甘蔗/我们用工作的牙齿去啃它/感情越咀嚼越甜/日子是嘴里舍不得吐出的渣/明天我们继续啃甘蔗/然后慢慢咀嚼它/然后不舍得吐出渣”,李春仁的诗歌善用朴实的语言刻画生活的艰辛与甜蜜。他现在仍保持着随时记录的习惯,他说:“灵感来了,就在餐巾纸上写几句。”
“我的诗是写给初中生、高中生看的,不是给专家看的。”李春仁坚持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就像种田要接地气,写诗也要让老百姓懂”。他反感过度追求技巧的创作,“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不如把复杂的生活写简单”。
夕阳西下,李春仁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却又充实的身躯踏上归途。正如他的诗歌《我有一大笔幸福余额》写的那样:“在大多数人穷得只剩钱的时候/我富得多出了文学和爱情。”这位从田埂走出来的诗人,用文字在城市里种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麦田。
在江门还有很多像李春仁一样对文学艺术怀揣赤诚之心的素人创作者,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在侨乡文化的浸润下、新大众文艺丰富立体的生态系统下,用心感受生活的温度,用文字、绘画、书法等形式记录下江门的点点滴滴,共同勾勒江门新大众文艺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