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检察机关能这么快帮我们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难题,这份司法温暖让我们倍感安心。”香港同胞陈某在收到法院执行文书后激动地说。这是江海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涉港民事执行监督案件,也是该检察院创新涉侨检察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侨资侨企侨胞汇聚,侨务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江海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最高检、中国侨联《关于加强新时代涉侨检察工作的意见》,推进“侨都赋能”工程,立足区域特色,从政治引领、机制创新、精准监督、法治服务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在服务保障侨胞侨企合法权益方面展现了扎实的检察担当。近三年来,江海区人民检察院共办理涉侨案件19件,其中1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1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通讯员 林凯玲
拓宽检侨服务路径
筑牢法治护侨防线
江海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以党建创新为引领,深化涉侨检察工作实践,通过构建多元协作机制与创新服务平台,拓宽检侨服务路径,切实保障侨胞侨企合法权益。
在机制建设方面,该检察院积极构建“党建+检侨”联动格局,先后与江门“侨梦苑”党委、安诺特炊具制造有限公司党委等签订《“党建结对+检侨联动”双结对共建协议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层党建新生态。同时,联合江海区委统战部、江海区人民法院等建立《侨资企业保护协作机制实施意见》《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规范》等制度框架,依托“检侨联络办公室”平台,聘请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担任“阳光检务”联络员。通过定期举办检侨座谈、公开听证等活动,累计收集涉侨检察工作意见建议20余条。一位侨企代表在座谈会上感慨:“现在反映问题有渠道,解决问题有机制,这种‘家’的感觉真好。”
在司法实践中,江海区人民检察院注重把握尺度,近三年办理涉侨刑事案件11件,严把罪与非罪界限。针对某侨资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依法认定港澳同胞林某未达定罪标准,同时通过检察建议督促税务部门对其行政违法行为予以处罚,实现行刑反向衔接的典型案例。在刘某广涉嫌骗取出口退税案中,该检察院主动引入税务专家参与案件研判,就退税额计算等专业问题开展论证,最终作出不予批捕决定,彰显司法专业性与公正性。
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同样成效显著。五年来,该检察院办理涉侨民事监督案件5件,发出检察建议3份。其中,香港同胞陈某租赁合同纠纷执行监督案具有典型意义,经深入调查发现案外人伪造租赁合同阻碍执行,检察机关依法建议法院驳回异议,最终促使涉案房屋强制腾退交付,将裁判权益转化为实际占有。该案入选2024年全省民事执行监督典型案例,获当事人书面致谢。
通过系统化制度创新与精准化司法实践,江海区人民检察院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涉侨权益保障体系,既维护了法律实施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司法人文关怀,为优化侨乡法治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传递司法温度与力度
激发侨企发展活力
江海区人民检察院立足侨乡特色,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通过创新监督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深化检企联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涉侨权益保护体系,为侨企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江海经验”。
在涉侨企业权益保护方面,江海区人民检察院注重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监督效能。“针对‘侨梦苑’核心区部分企业违规搭建的问题,我们创新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精准锁定违法建设线索,推动42家企业完成违建拆除,整改面积达12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重大消防安全隐患。”办案检察官介绍,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入选广东省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和最高检保护侨胞权益典型案例,更被《检察日报》专题报道,成为运用法治方式破解新型治理难题的示范样本。2025年,该检察院在广东省侨联法顾委工作会议上的专题分享,扩大了“江海经验”的影响力。
“以前遇到法律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检察官主动上门服务,像是有了‘法律顾问’。”江海区一位侨资企业负责人说。为优化侨企发展环境,江海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构建“亲”“清”检企关系,通过“检察开放日”“专题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侨企代表走进检察机关,围绕企业法治需求开展深入交流。同时,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侨企”活动,由江海区人民检察院领导带队走访重点侨企及行业协会50余次,提供定制化普法宣传20余场,切实提升了企业合规经营与风险防范能力。这种“零距离”的检察服务,让侨胞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度。
江海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与精准化司法实践,构建起数字治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涉侨检察工作新模式,既彰显了司法权威,又体现了法治温情,为新时代侨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赢得了侨胞侨企的广泛赞誉,更为各地检察机关开展涉侨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