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筑牢蚊媒传染病防控屏障
优化海外侨胞购物体验
打造东南亚风情文旅名村
传统农业迸发现代活力
保障一线职工身体健康
晴热回归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斗山镇五福村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传统农业迸发现代活力

斗山镇五福村以“产业融合+生态提质+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让传统农业迸发出现代活力。

    在斗山镇五福村的稻田里,无人机为秧苗成长护航;研学基地里,孩子们探索“稻鸭共养”的生态奥秘;直播间里,“奭乡味”丝苗米订单不断……这幅“田成方、渠相连、机穿梭、人欢笑”的现代农业图景,正是“百千万工程”成效在该村的生动注脚。

    五福村以“产业融合+生态提质+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将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让传统农业迸发出现代活力,打造“村集体有收益、农户得实惠、产业能持续”的乡村振兴样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轩

    稻浪千重

    现代农业激活共富密码

    五福村创新“两预两委托”模式,打造绿稻农场,与农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将碎片化地块整合为连片农田。这一模式让村中33.3公顷农田连成“百亩粮仓”,田埂减少近15%,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如今,在绿稻农场,植保无人机低空喷洒,自动化插秧机穿梭田间,烘干机、碾米机有序运转——从育苗到加工的全流程机械化,使水稻亩产增加50公斤,加工能力达1500吨/年。

    现代化农场的建成,更延伸了产业链条。绿稻农场投资超100万元建成现代化育秧基地,为周边约400公顷(6000亩)农田提供优质秧苗;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超1000人次,助农增收超20万元;盘活废弃厂房建成大米加工厂,为村集体创收超20万元,并开发米粉、糙米等衍生产品;打造“奭乡味”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实现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生产。

    此外,绿稻农场依托优质农田资源,通过鸭群除草除虫、鸡群消化落谷,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样板。与传统水稻种植相比,“稻鸭共养+稻鸡轮作”效益大幅提升。绿稻农场还打造农业农耕研学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通过农事体验、生态种植教学等活动,让农耕智慧薪火相传。

    鳗鱼养殖是五福村的另一张产业王牌。该村经济联合社创新“联合发包”模式,高效完成102.8公顷(1542亩)鱼塘发包,引入徐南水产养殖公司,年产优质鳗鱼1500吨,带动周边养殖基地协同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绿美乡间

    生态底色绘就宜居画卷

    “我们聘请4名村民组成专职保洁队,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并配备三轮清洁车,卫生保洁的积极性和效率都提高了。”五福村党支部书记陈伟立说。该村以“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为基础,配套垃圾集中处理点、污水处理站等,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污水达标排放。

    五福村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规范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点、明渠改暗渠、推进“厕所革命”等举措,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顽疾。

    村中公共服务同步提质,公共厕所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照亮夜间村道;健身广场上,乒乓球台、排球场等设施齐全,成为村民的休闲乐园;泗美公园里,村民散步聊天,怡然自得。这是五福村绿美建设成果之一。今年以来,该村开展“我为侨乡种棵树”活动,种植龙眼树、金丝楠、香樟等经济苗木800株,打造3条绿化景观带。

    五福村在稻田周边修建生态沟渠,引入“稻鸭共养”模式,减少化肥使用;在池塘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该村既是粮仓,也是花园。

    共治共享

    基层智慧凝聚发展合力

    “参与清洁活动加2分,调解纠纷加3分,积分能兑换日用品。”五福村推行“农村积分制”,将环境整治、公益服务等事项量化为积分,村民可用积分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这一机制带动村民主动参与村庄建设,自觉做好“门前三包”,保持地面干净整洁,主动将家禽圈养,积极参加文明实践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陈奭荣帮我们调解了自留地纠纷!”提到这位“新农人”,村民们赞不绝口。作为绿稻农场的创始人,陈奭荣还牵头成立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户提供从育苗到销售的“全托管”服务。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涌现出多名“土专家”——有人擅长无人机植保,有人精通电商业务,有人专注生态养殖。这些“领头雁”通过技术分享、经验传授,让更多农户掌握致富本领。

    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到“同心共富向未来”,五福村的实践证明,守住土地根脉,激活内生动力,传统乡村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特色之路。这曲田野间的“共富交响曲”,还在继续奏响新的乐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