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的实验室里,总有一个身影在精密仪器与实验样本间忙碌。她既是甘为人梯的优秀教师,也是深耕大健康产业的科研尖兵。她就是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食品与化学教研室主任李叶青,一位以“科技服务健康中国”为己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线书写担当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让五邑特产变身“健康名片”
“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要扎根土地,服务产业。”这是李叶青常挂在嘴边的话。李叶青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将科研方向锚定食品科学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五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焕发新生。
“辣木全身是宝,可乡亲们只会晒干了卖原料,现在实在不好卖了,不如砍了种桉树。”3年前,在走访开平辣木种植基地时,老农王伯的话曾深深刺痛了李叶青。为了不让这饱含价值的辣木在砍刀下消失,她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地头与实验室,全力攻关辣木籽油提取与微胶囊技术。
三年来,实验室的冷柜里堆满了失败的样品——有的油脂氧化发酸,有的胶囊壁破裂渗漏,团队成员渐渐泄了气,但李叶青始终没有放弃。靠着这份执着,李叶青带领团队最终通过低温超临界萃取技术,将辣木籽油纯度提升15%,并研发出“带有辣木籽提取物的美白保湿面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让昔日低价原料摇身变为高附加值的健康产品。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开平火蒜、新会陈皮等五邑特产上。李叶青牵头完成“金山火蒜加工前后抗菌抗氧化性研究”等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申请“高抗氧化性火蒜”等专利,推动传统农产品向功能性健康产品转化。此外,她参与制定的粤港澳大湾区《茶叶及相关制品》等高品质食品标准,被纳入“湾区标准”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产业规范化发展筑牢技术基石。
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解决行业痛点,就是科研的价值所在。”李叶青的科研之路,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产业瓶颈精准发力。
酱油产业是江门传统优势产业,但发酵残渣的处理一直是企业难题。李叶青带领团队开展“酱油发酵残渣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及可食性膜应用”研究,成功研发出从残渣中提取纤维素制备食品包装膜的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该技术不仅为残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更助力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目前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在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身份派驻企业合作中,李叶青发现保健型软糖生产中“无糖检验”是卡脖子难题。通过“基于浇注法生产保健型软糖的关键技术研究”,她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壁垒,为企业提供了精准实验数据,促成一条日产量1吨的生产线顺利投产,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李叶青已主持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6项,参与市厅级项目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斩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市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荣誉,用创新成果为行业发展破局。
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质量即生命,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作为广东省食品生产行业诊脉专家、江门市食品安全专家、江门市科普讲师团成员,李叶青始终站在食品安全监管与科普一线。
李叶青多次参与省、市市场监管部门“飞行检查”,凭借专业素养为企业质量提升建言献策;主持完成广东省科技厅科研项目“食用农产品/食品快速检测科技服务机构培育”项目,组织了10余场快检技术进社区活动,利用快检技术免费为群众提供了500批次以上的食用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把手教居民识别农残超标隐患,引导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为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技能,李叶青主编的《农产品食品检验员题库》被纳入江门市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题库,惠及2000余人次;编写的《农产品食品检验员》教材即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为规范检验检测行业注入“源头活水”。
产教融合育英才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人才,才能让大健康产业行稳致远。”作为食品专业带头人,李叶青创新构建“药食同源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牵头开设市级产教融合示范专业,让课堂与生产线无缝对接。
李叶青联合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市食品检验所等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建“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研究创新团队”,整合分散科研资源,促成34个各级项目立项,开发出陈皮汤料包、柑普茶等系列产品,实现“科研—产业—教学”闭环。
在教学中,李叶青牵头建设嘉士利产业学院、李锦记现代学徒制班,推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评“市域产教融合示范性专业”;“岗课赛证”融合打磨《食品理化分析技术》课程近10年,获省级以上教学能力竞赛奖项4项,其教学案例获评省级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指导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获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奖项8项,孵化创业项目3个。近五年,她培养的毕业生中30余人成长为健康食品企业技术骨干,1人获“广东省基层农产品检验比武技术能手”称号,用实干诠释“立德树人”的真谛。
从实验室的精密检测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从讲台上传道授业到生产线旁破解难题,李叶青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技工作者精神,在食品科学与大健康领域不断深耕。正如她所说:“科研就像种树苗,你只管浇灌心血,它自会还你一片绿荫。”这位高级“双师型”教师,正以不懈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