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任佳燕 刘淑君
以灰、白为主色调的厂房上点缀着亮眼的橙色,空中花园与研发大楼无缝衔接,工业管道化身空间装饰,节能光伏板铺满楼顶……走进位于蓬江区杜阮镇的广东宝德利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德利”)子绵厂区,这些于2023年底落成的厂房已将“艺术化工厂”的想象变为现实。
“工厂的美感藏在用心的细节里,就像人的气质一样由内而外散发。”宝德利创始人兼总经理莫雄勋介绍,这份对“细节”的坚守,也贯穿了宝德利的发展历程。20多年来,宝德利深耕功能性环保材料细分领域,目前已成为国内生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全球产能前三的水溶性膜材生产企业,并建成全国唯一的水溶性环保材料工程中心。
打造“艺术化工厂”
工厂大门设计摒弃俗套,利用简约的线条与企业的英文名“PROUDLY”勾勒出独特记忆点;厂房排列整齐,员工抬头可见绿植,低头能赏水池中“今日天气”的巧思装饰;研发大楼内部通过颜色划分出办公区、休闲区和餐饮区,冷水制冷系统的工业管道被保留用于修饰,工业风与艺术感有机交融……实用与美学的平衡,在宝德利工厂内随处可见。
“这些厂房从立项、设计到建成,仅用不到18个月,这背后是高密度工艺流程与高标准环保理念的多重挑战。”莫雄勋坦言,从初期规划、施工许可到工艺管网设计协调,再到设备引进与调试,子绵厂区的各个项目几乎同步推进、交叉作业。尤其是在厂房建构上,为保障结构稳定与美感平衡,需要定制非标设计方案;研发大楼的恒温恒湿实验区,更对施工精度与技术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
回想20多年前,宝德利从潮连岛起步,最初的工厂还是一座简易的“铁皮屋”,莫雄勋与合作伙伴在创业期间凭借30多万元的资金一边建设厂房、一边研发生产。随着生产的扩张,企业搬迁到杜阮镇的松园厂区,再到此前新建的子绵厂区,这个专注于水溶性膜材研发生产的企业经历了三次建厂过程,最终打造出一座“艺术化工厂”。
在厂房建设中,宝德利始终秉持环保低碳发展理念,如在子绵厂区的楼顶铺设1.6万平方米节能光伏板,年发电量达32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达到3.192吨;厂房以冷水制冷系统完全替代化学制冷系统,从源头减少碳排放……这些“绿色”建设思路,与企业的环保经营理念一脉相承。
“硬核”研发支撑高质量发展
艺术化的厂房里,研发大楼是“最硬核”的存在。在那里,30多人的研发团队正围着实验设备忙碌工作。“我们每年将6%的营收投入研发,与6所高校共建实验室。”莫雄勋表示,他们对研发的重点投入,正是企业多年来持续良好发展的核心密码。
在这里,高校科研人员常与企业团队并肩作战,合作项目涵盖“农药包装领域减量增效”“微塑料对海水养殖鱼类影响”“水溶膜废水对城市污水影响”等前沿课题,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以蔬果类保鲜包装膜(袋)为例,宝德利研发的气调保鲜包装可通过降低贮藏环境中的氧气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和控制湿度等条件抑制果蔬呼吸强度,从而使果蔬达到延长保鲜目的。宝德利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全球第二家生产绿色香蕉保鲜薄膜的企业。
“我们选的是大企业不擅长、小企业难进入的细分赛道,为大众提供安全、健康、低碳、环保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莫雄勋道出了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多年来,宝德利深耕水溶性膜材、低碳生物质材料等领域,产品已覆盖全球50个地区。从医疗领域的防感染织物安全处理包装,到日常家居的洗衣凝珠外膜、水溶性洗涤包装,再到农业场景的种子缓释包装膜、营养缓释膜,宝德利的产品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展。
凭借强大的研发力量,宝德利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拥有欧盟REACH、美国ASTMD6400、日本GREENPLA等20余项国际认证。宝德利还牵头制定了《洗涤包装——水溶膜》《水溶性生物降解医用织物包装袋(膜)》《水溶性生物降解农药包装袋(膜)》等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行业向标准化发展。
从“铁皮屋”到“美丽工厂”,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宝德利的蝶变,生动诠释了近年来江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路径——实现了从“重生产”到“环境美、生产美、创新美”的多维跃升,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深度转型,并将持续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