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学习任务群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如何利用AI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精准对接成长需求 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法治素养的培育关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中小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青少年心田,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结合教育实践,可从机制完善、认知深化、实践强化三个方面探索创新路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法治防线。

    开平市长沙街道幕村小学 梁丽嫦

    完善机制 夯实法治教育根基

    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法治教育落地见效的前提。学校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纲,结合校园实际构建“校规校纪+评估体系”的双轮机制。

    在校规制定上,应紧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将抽象条款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例如,针对校园欺凌,明确“实施辱骂、殴打等行为将予以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联合家长协同处理”;针对危险物品管控,规定“禁止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入校,违者由学校暂存并开展专项法治教育”,让学生清晰知晓“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

    同时,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通过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法律条文的掌握程度,通过日常观察评估其遵法守法的行为表现,通过班级访谈掌握法治文化的渗透效果,更要结合违纪事件发生率、处理成效等数据,动态调整教育策略,确保法治教育不流于形式。

    深化认知

    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法治素养

    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可以让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灵。校园内可设置法治文化长廊、禁毒教育基地,定期更新黑板报、宣传栏内容,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故事、案例;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法治小课堂”,每周播报一个法律常识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法治素养。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教育,是深化认知的有效途径。在消费者权益日讲解维权知识,在国际禁毒日组织禁毒主题班会,在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晨读”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少先队主题队日等形式,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提升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认知。

    此外,学科融合也能让法治教育“润物无声”。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在“口语交际”环节可模拟情境,围绕相关法律,就闯红灯、校园欺凌等议题开展辩论,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实践赋能

    广泛开展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需注重实效,避免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应策划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内化认知。比如,组织学生担任社区法治宣传志愿者,参与交通维护、设施保护等劝导行动,或调研校园欺凌等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此外,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深化学生对法律流程的理解;举办交通、消防等法规知识竞赛、征文及书画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小品、相声等文艺形式,传递法治理念。

    综上所述,学校应关注法治教育的新动态,持续探索实践的新模式、新路径,让法治教育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效地开展,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