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是学生从童年迈向少年的关键过渡期,该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心理波动加剧,同时面临小升初的学业压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把握成长需求、激发内驱力、强化自主管理、助力过渡衔接等维度,探讨适合小学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创新路径。
江海区礼乐街道中心小学 蔡小青
读懂学生的心思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紧密相连。班主任应搭建起全方位的认知桥梁,精准对接他们的成长需求,读懂他们的心思:课上看他们的眼神、发言时的语气,社团活动里的合作状态;每周留个“悄悄话时间”,搬个小凳子坐在他们身边,聆听他们的烦恼;常和家长聊聊,问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摸到他们成长的脉搏。
学生“被认可”的渴望,就像小苗盼着阳光。因此,教师的鼓励不能“一刀切”:对学有余力的,可以提出难题;对进步慢的,哪怕只是作业本干净了点、上课多举了一次手,也要进行表扬。此外,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画个“成长阶梯”,让进步具象化。
让学生尝试“当家做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管自己。”小学高年级学生通常有“当家做主”的想法。对此,班主任可以和他们一起商量如何定班规:谁负责开关灯、谁管图书角、谁来记录课堂表现……每周,让大家评价每一个“小管家”的工作;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策划班会,比如“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考试前该如何复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独立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口才。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高年级的孩子面临小升初,心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候,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一起使劲:每月给家长发“育儿小贴士”,讲讲“孩子顶嘴怎么办”“怎么聊升学不焦虑”;邀请家长带领学生走进职场,拓宽视野;联合初中学校开展衔接讲座,组建学长互助团,让初中老师来聊聊“初中课堂和小学有哪些不一样”,请毕业的学长分享“记笔记的小窍门”,甚至可以提前带他们去初中校园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