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医护人员不仅帮我‘保命’,还通过新技术实现了‘保质’!”昨日,29岁的阿薇(化名)心有余悸地表示,她很后悔贸然在美容医疗机构注射了“瘦脸针”(肉毒素),万幸的是她遇到了一群妙手仁心的医护人员。
一次为变美而做的尝试,变成了与死神的争夺赛。因追求更立体柔和的面部轮廓,阿薇接受了一剂看似常规的“瘦脸针”注射。不料,却在几天后引发严重并发症,先后多次被送到医院抢救,令她命悬一线。
“她完全无法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插管失败!气道几乎完全闭塞!”“立即通知医生,准备紧急气管切开术!”江门市中心医院ICU病房内的气氛紧张至极,一场关乎“气道争夺战”的生死博弈悄然展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林翠蓉 陈君
A
从“变美”到“保命” 一剂“瘦脸针”引发连环呼吸危机
4个多月前,为改善面部轮廓美观,阿薇在一家美容医疗机构接受“瘦脸针”注射。转折出现在注射后第四天。“她突然说喘不上气,说话声音发哑,喝水都呛。”阿薇的家属说,她被诊断为“肉毒中毒”,随后的两个多月,在广州多家三甲医院的ICU辗转,靠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直到6月11日才病情稳定出院。
谁也没料到,出院4天后,呼吸危机再次爆发。“我再次突发严重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到江门市中心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阿薇回忆道。
入院检查的结果,让医生们心头一紧,影像学及气管镜检查提示,患者气道狭窄程度已接近完全闭塞,传统气管插管无法实施,呼吸道梗阻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就像一根被捏扁的吸管,气流几乎断了,随时可能窒息。”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仝金斋说,当时医护团队与家属沟通不到10分钟,就决定立即做气管切开术,及时解除呼吸危机,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接受气管切开术后,阿薇的病情逐渐稳定,被转至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进一步治疗。这台紧急手术,让阿薇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气管切开术后,她的脖子上多了一根管道——这根维持呼吸的“生命线”,却带来了新的痛苦。更让阿薇崩溃的是,她发不出声音,常常默默流泪。
“虽然紧急气管切开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术后患者仍面临严峻的长期问题。”仝金斋介绍,患者持续性上气道瘢痕性狭窄,若不及时进一步干预,极易引发“卡脖子”样窒息感,导致反复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医护团队发现,阿薇的气道已形成瘢痕性狭窄,就像伤口愈合后长出的硬疤,一点点“勒紧”气道。仝金斋表示:“如果不干预,瘢痕会越变越硬,下次再堵,可能连气管切开的机会都没有。”
B
创新方案治疗 多学科团队实现“保命”又“保质”
针对这些“卡脖子”的难题,仝金斋带领科室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深入评估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进行多学科会诊,量身定制出一套兼顾功能、形象及生活质量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充分评估及周密准备下,我们最终锁定了‘硬质支气管镜下T管置入术’。”仝金斋介绍,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切开喉气管前壁、切除瘢痕组织并置入硅橡胶T型管支撑气道,以重建呼吸通道。简单地说,就是用一根硅胶材质的T形管,撑开狭窄的气道,同时它的设计能让患者正常说话。
6月25日,江门首例“硬质支气管镜下T管置入术”如期开展。手术由仝金斋主刀,麻醉科全程护航,内镜中心提供精准操作支持。术中,仝金斋通过硬质支气管镜用激光烧掉瘢痕,再用球囊扩张气道,最后精准放入T型管。历时3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难点在于整个过程像在‘绣花’,气道壁薄得像纸,稍不注意就会穿孔。”仝金斋说,“当克服重重困难,看到T型管通气稳定,患者能轻轻发出‘啊’的声音时,我们都松了口气。”
据了解,该项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保留语言功能,可实现近似正常的发声,满足患者的沟通需求;二是减轻护理负担,材质柔软,异物感低,便于长期管理与护理;三是外观隐蔽性强,满足年轻患者对形象美观的期望;四是可长期留置,适用于慢性气道狭窄及复杂气道管理。
这一创新技术,不仅高效解决了患者“呼吸通畅”的紧迫生命问题,更兼顾“语言功能”与“颈部美观”的双重诉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保命”与“保质”的结合。
C
康复协同护航 从身体到心理“全链条护理”
脱离生命危险的阿薇,又面临新的挑战。长期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导致其吞咽功能障碍、无法自主进食。加上住院期间反复病危的心理打击,她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社交退缩倾向,身心状况均面临严峻挑战。
该院迅速启动“医疗+护理”双轮驱动的多学科协同康复机制。
医疗方面,仝金斋牵头召集康复医学科、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临床营养科、感染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制定精准干预方案。康复医学科医生每天带着阿薇做肢体训练,从抬手到下床;精神心理科医生每周来两次,用特色疗法帮她疏导情绪;营养科定制了高蛋白流质饮食,一点点恢复她的体力……
护理方面,该科护士长姚小红牵头,整合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危重症护理、营养护理及中医护理等多个护理专科力量,结合护理实际制订个性化照护计划。从气道管理、肺康复促进排痰及肢体训练,到语言康复、饮食干预、情绪疏导、中医调理等,实现从“身体支持”到“心理重建”的“全链条护理”。
慢慢地,卧床不语的阿薇开始配合治疗。她早上跟着护士做呼吸康复训练,下午跟着康复师学走路,平常还会和医护人员及家属聊几句家常。最终,她顺利实现自主呼吸、清晰发声,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照护,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彰显了该院在应对复杂病例中的学科联动优势与综合诊疗实力。
出院前,阿薇对着镜子摸了摸颈部,T型管的痕迹已经不明显,她轻声说:“谢谢你们,让我既能自主呼吸,又能自由说话。”
“‘硬质支气管镜下T管置入术’的成功实施,为复杂气道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为气道正常结构的重塑创造了条件,尤其适合对语言功能与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的患者。”仝金斋表示,这不仅填补了江门在复杂气道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更为今后更多疑难重症气道病例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延伸阅读
医美不是“快餐” 风险藏在“轻松”后
随着医美行业的飞速发展,注射肉毒素被越来越多人视为“快餐式”变美方式——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然而,这种“轻松变美”的背后,却隐藏着被忽视的医学风险,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肉毒素是一种由肉毒梭菌分泌的神经毒素,医学上分为多种血清型,其中A型毒素最常用于医美领域。它通过阻断神经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使局部肌肉暂时麻痹,从而实现瘦脸、祛皱等效果。尽管效果显著,但其本质仍是一种强效神经毒素,不容小觑。
“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在正规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肉毒素注射通常是安全的。然而,一旦剂量控制不当、注射路径错误、药物来源不明或操作不规范,还有个体差异性,都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觉得‘瘦脸针’是小项目,却不知道肉毒素是剧毒物质,注射位置偏差1毫米,就可能扩散到颈部肌肉,引发呼吸困难。”仝金斋说。
仝金斋提醒,打肉毒素必须牢记“四要”:要选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医生须具备合法执业资格,熟悉面部神经解剖;要确认药品是国家批准的正规产品;两次注射间隔至少要3个月;若出现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呼吸或吞咽困难等症状,要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