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第二十六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在浙江诸暨举行,江门一中学生付运鑫、赵宇聪凭借一部在严格限时条件下现场创作完成的微电影作品,斩获数字艺术类微电影项目高(职)中组最高荣誉——“创新之星”。
本次活动以“实践、探索、创新”为主题,吸引全国约2600名中小学生及专家教师参与,我市共有4支队伍被省推荐参加了全国的微电影、创意智造等项目比赛。江门一中是我市唯一成功“摘星”的队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临时组队 现场创作
付运鑫和赵宇聪的“摘星”之旅,是从市赛、省赛到国赛一路过关斩将走过来的。他们参与的项目是微电影,市赛的参赛要求是提供视频成片,创作、拍摄时间较为充裕。到了省赛,要求便“大变脸”了。“省赛我们抽到的主题是科技强国,要求我们现场完成剧本构思、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最后交出一个5分钟左右的视频。”付运鑫说。面对紧张的现场创作环境和严苛的时间压力,他们勇夺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微电影项目第一名,赢得了代表广东出征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
国赛的要求与省赛在整体框架上颇为相似,但在具体流程中却增加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临时组队环节。当时,他们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与两名来自广西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团队,共同进行微电影拍摄。从当天上午9:30开始,直至11:20结束,团队成员们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午休结束后,大家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一直持续到下午6:00才告一段落。
在这段时间里,付运鑫和赵宇聪迅速融入这个临时组建的团队,各自发挥所长。付运鑫身兼数职,担任了导演、编剧和摄像的重任,全面把控微电影的创作方向和拍摄细节;赵宇聪则专注于后期剪辑工作,精心雕琢每一个画面和转场效果。而广西的两名学生则担纲主演,并在编剧方面提供了不少创意和灵感。经过通力合作,他们完成了一部时长约4分钟的微电影,题目为《误会的平方》。该微电影以两位主人公之间因误会而产生的友谊波折为切入点,展开了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最后,他们凭借精妙的创意构思和直击人心的情感表达,获评“创新之星”。
从校园小荧屏到全国大舞台
这对“摘星”成功的“黄金搭档”,是从江门一中校园电视台里成长起来的。作为电视台的骨干成员,付运鑫和赵宇聪深度参与新闻采编、专题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等全流程实践。
付运鑫曾担任江门一中校园电视台策划部部长,积累了丰富的剧本创作经验;赵宇聪则是担任过技术部部长,任职期间每周一期的校园新闻均由他参与剪辑。本次比赛中,他们的指导教师谭淑敏是江门一中校园电视台的指导老师。她表示:“两位同学不仅熟练掌握了专业设备操作和剪辑软件,还在创意策划、技术实现、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等方面得到了系统提升,因此能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付运鑫和赵宇聪也坦言,谭淑敏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比赛前后所需的后勤支持,还特别邀请了曾为电视台成员的学长学姐,在赛前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近年来,我市把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抓手,打造科技教育的“江门样本”。在近五届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我市学生4次获得“创新之星”的最高荣誉。本次全国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与今年5月举办的粤港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形成联动,共同构建全链条科创教育生态。在省赛中,我市在“人工智能应用”“智能机器人”“创意创客”“计算思维”“数字艺术”等五大主题赛道共24个项目,斩获156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7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83项、现场交流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