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外卖骑手黄锦文的电动自行车已碾过湿漉漉的路面;当深夜的霓虹映照着归人的脚步,快递小哥邓宇鹏还在分拣最后一批包裹;当酒吧街的喧嚣渐息,代驾司机许凯正小心翼翼地折叠电动自行车……他们是奔波在街头巷尾的新业态劳动者,用汗水浇灌生活,用责任书写担当。
近期,强降水、大风、高温等天气连番上阵,黄锦文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城市中穿梭,邓宇鹏的扫码枪“嘀嘀”作响,许凯的电动自行车亮起夜行灯……他们在风雨中奔波,在平凡中发光。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用双手点燃城市的烟火气,让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最动人的光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通讯员 叶绮萍 郑春梅
外卖骑手黄锦文
送餐途中的守时与温情
2018年的一场台风成了黄锦文人生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在开平经营着一家农家乐,而那场台风裹挟着暴雨冲垮了搭建的棚屋,也冲散了他的创业梦。“当时欠了很多债,看到外卖骑手穿梭在街上,想着这活儿能快速挣钱我就入了行。”黄锦文说,没想到,这一干就是7年。
每天清晨6时,黄锦文的手机准时上线平台接单,14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是他的常态。“平台分早班、晚班、夜班,我选的是‘全时段待命’,多跑一单就能多赚一点。”黄锦文的电动自行车里常年放着“三件宝”——防水布、冰袖、饮用水。“夏天防晒靠冰袖,雨天用防水布裹住餐箱,饮用水任何时候都很重要。”他说。
7年的骑手生涯,让黄锦文成了开平街头的“活地图”,他能根据订单地址瞬间规划出最优路线——先去哪家店餐馆取餐不用等,哪条路能避开施工,哪个小区坐电梯要错峰。一次暴雨天,黄锦文同时接到12单,他在取餐时发现一家餐馆出餐慢,当即打电话安抚客户:“您好,雨太大了,餐可能晚10分钟到,我会尽快,您别着急。”最终,他的所有订单都在超时前送达。一位客户还在备注里写道:“师傅辛苦了,外面雨大,安全第一。”这句话,他在手机里存了很久。
最棘手的是碰上极端天气。去年台风天,黄锦文的电动自行车在积水路段出了故障,当时还有5单没送达。“我推着车走了两公里,浑身湿透了,手机也进水了。”他先向站点报备,再借手机向客户一一解释。“有个客户说‘餐我不要了,你注意安全’,但我还是想办法把餐送到了,这是我的责任。”他说。
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黄锦文全年无休,他把“休息”定义为“少加班”。“女儿读一年级,老婆在家照顾她,我多跑点,她们就能过得好点。”女儿生日那天,他特意少接了两小时单,买了个小蛋糕回家。“女儿说‘爸爸身上有汗味’,我说‘这是爸爸挣钱的味道’。”他笑道。
有人问黄锦文累不累,他指着电动自行车上的餐箱说:“你看这餐还是热的,就像日子一样,有温度就不觉得累。”
快递小哥邓宇鹏
配送路上的信任与担当
邓宇鹏是个2016年入行的“老快递”,10年来配送逾100万件包裹,手上的老茧和划痕是他最鲜明的勋章。“刚入行时,一天送200单就能赚300元,现在一天送400单才勉强持平。”行业内卷加剧,但他始终坚持“三个不”——不丢件、不损件、不敷衍。
每天凌晨4时30分,邓宇鹏准时出现在分拣车间,他负责的区域有30多个小区和20家企业。为了提高配送效率,邓宇鹏绘制了一张“秘密地图”,标注代收点、老人住址、上班族集中区。“要求送货上门的老人,只能中午签收的白领,包裹放便利店的年轻人,这都是慢慢摸出来的门道。”他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说。
10年来,邓宇鹏遇到过各种配送情况。一个收件地址标注“长沙路口350米”的包裹,他转了三趟才找到收件人。“收件人是个外地人,不会写具体地址。”邓宇鹏没有抱怨,反而告诉对方:“下次写‘肉联厂对面第三个集装箱’,我保证10分钟送到。”后来,这位客户成了他的“老熟人”。
最让邓宇鹏揪心的是包裹破损。有一次他配送一箱红酒,经过减速带时没扶稳,箱子摔在地上,其中一瓶红酒碎了。“当时我的心都凉了,客户买的是婚宴用酒,耽误了别人的大事可怎么办?”他赶紧联系客户道歉,提出赔偿,没想到客户却说:“没事,碎一瓶不影响,你路上注意安全。”最后,邓宇鹏坚持按单价赔了50元。“钱要赔,信任不能丢。”他说。
“双十一”期间是邓宇鹏最忙的时候。去年“双十一”,他连续15天每天配送500多单,从凌晨3时忙到深夜11时,午饭在路边啃面包,晚上借着路灯核单,脚肿得穿不上鞋。一天晚上配送最后一单到某个小区,门卫大爷给邓宇鹏递来一杯热水:“小邓,今天又这么晚,快暖暖手!”那杯热水的温度,他记到了现在。
邓宇鹏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番理解:“快递小哥就像桥梁,一头连着商家,一头连着客户。我要把桥搭稳了,不能让信任掉下去。”如今,他的“秘密地图”已经更新了好几版,上面的标记越来越密,就像他对这份工作的感情,越来越深。
代驾司机许凯
方向盘上的安全与责任
安徽人许凯的代驾工具箱里,永远备着三样东西——薄荷糖、塑料袋、工具包。“薄荷糖能提神和补充能量,塑料袋是给醉酒客户的,工具包是我们服务流程里的必备工具。”这个42岁的汉子,2017年在安徽老家从大货车司机转行做代驾司机,2019年随亲戚来到江门。9年间,许凯驾驶了超百万公里,他的方向盘握得越来越稳,心里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刚来江门时,语言不通是许凯最大的难题。“我当时只会听一点点粤语,客户说快了,我就只能连蒙带猜。”他怕耽误客户时间,就偷偷跟着电视学粤语,手机里还存着几十段开平方言录音,休息时反复听。“现在基本上能听懂了,客户说‘师傅,快手滴’,我知道是着急回家;客户说‘慢慢来,唔急’,是体谅我辛苦。”他说。
代驾司机常常遇到醉酒客户,许凯有自己的“应对哲学”。有一次,两名喝了酒的年轻人因拆迁款在车上发生争执,他当即靠边停车,等两人冷静了,他才重新启动车辆。“我握的不是方向盘,是安全,不能马虎。”他说。还有一次,许凯接到一位老板的代驾订单,这位老板一上车就哭,说自己为了这单生意付出很大努力,被灌了许多酒,可是最后对方还是没选自己这家公司。许凯认真开车,等红绿灯时才往后递过去一包纸巾。“等他哭够了,说‘师傅,谢了’,我觉得比多赚几十元还值。”他说。
从跑长途运输到做代驾司机,许凯最珍惜的是“能顾家”。“以前跑长途运输,六七天不能回家,女儿出生时我都不在身边。”现在每天送完最后一单,他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听听女儿说“爸爸早点回家”。
代驾开豪车时许凯格外小心,有一次他接了代驾宾利慕尚的单,客户是个很豪爽的小伙子。“客户说‘师傅,你随便开’,我可不敢大意,最后安全平稳地把他送到停车场。”许凯把客户送到目的地后,对方多给了200元小费,但是他没收。“平台显示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这是规矩。”许凯回忆,他跑得最远的一单是去广西柳州,数百公里开了5个小时。“客户心脏不好,我每开一个小时就停一次车让他休息,到地方时他说‘你比我的专职司机还细心’。”他说。
9年间,许凯换了5辆电动自行车,每辆车都被他擦得锃亮。“这是我的‘战友’,我得好好待它。”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