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让近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的“承认潮”进一步扩大。曾长期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纷纷转变态度,令以色列在国际上更加孤立。然而以色列不仅没有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反而一意孤行坚持其“接管加沙城”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一些西方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转向”,主要是因为受到强大的国内外舆论压力,同时也希望维持自身国际影响力。但只要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对以色列施加实质性压力,就无法有效遏制以色列的行为。
文/图
新华社 中新社
“承认潮”扩大
自7月下旬以来,法国、英国、加拿大已宣布计划在9月召开的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或会前承认巴勒斯坦国。澳大利亚最近也加入这一“承认潮”。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8月11日表示,澳大利亚将在9月联大上承认巴勒斯坦国,此举是作为全球协调努力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一部分。阿尔巴尼斯指出,“两国方案”是打破中东暴力循环,终结加沙冲突、苦难与饥荒的最大希望。
除了明确表示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还有部分西方国家表示将考虑这一问题。
此前,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于7月31日发表声明说,葡政府将与总统德索萨及议会各政党就是否在9月联大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进行磋商。
出于多重考量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西方国家长期支持以色列,在承认巴勒斯坦国问题上追随美国立场,如今其政策转向,背后有多重考量。
首先,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让这些国家的政府受到越来越大的国内民意压力。法英澳等国民众近期纷纷走上街头,强烈抗议以色列并声援巴勒斯坦。以澳大利亚为例,仅在本月3日,悉尼就有9万民众走上街头,墨尔本和阿德莱德也有数千人参加游行。另有民调显示,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澳民众比例明显上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兼职讲师马丁·基尔指出,国内舆论压力是西方多国政府“转向”的直接原因。
其次,以色列及其主要支持者美国在国际上受到日益增多的谴责。不少西方国家为保持国际影响力,不愿继续追随美国支持以色列。以法国为例,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表示支持以色列,直到他今年4月访问埃及后才开始调整立场。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阿德尔·巴卡旺说,法国“转向”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大势所趋,试图“与全球南方站在一起”。
第三,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关税等诸多问题上不考虑盟友利益甚至对其压榨。一些西方国家对美国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也更加意识到,不能再一味依靠美国。有分析指出,通过在巴以问题上采取有别于美国的政策,这些国家也能对美国表达不满。
实际影响有限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西方国家表态承认巴勒斯坦国,顺应了国际社会反对以色列暴行、支持“两国方案”的大势,具有积极意义。
埃及中东战略研究与国家安全论坛执行主任阿卜杜勒-穆赫迪·穆塔韦说,西方多国的“承认计划”将对以色列和美国“扼杀巴勒斯坦建国可能性”的政策形成挑战。以色列前外交官阿隆·平卡斯指出,法英等国是美国和以色列的盟友,其政策转向将让美以愈发孤立。
不过,西方国家的“承认潮”似乎并未对以色列产生太大影响。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将推进接管加沙地带北部加沙城的计划。他8月12日对媒体表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就在加沙地带实现短期停火、释放部分被扣押人员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已成过去时”。
对此,专家指出,西方国家的“承认潮”流于表面,难以起到实际作用。黎巴嫩前总理顾问里法特·巴达维认为,欧洲国家谴责以色列主要是为安抚国内民众,它们并不愿采取实际施压措施“得罪”美国。巴勒斯坦比尔扎伊特大学教授加桑·哈提卜说,西方国家的立场调整若不伴随实际施压行动,则承认表态可能将只停留在象征性层面。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美国并未改变一味偏袒以色列的立场。美国长期向以色列供应武器,并利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的否决权,屡次阻碍它认为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
卡塔尔智库全球问题中东委员会研究员沙赫拉姆·阿克巴尔扎德指出,以色列仍肆无忌惮在加沙采取军事行动,这与美国的纵容密不可分。联合国前特别报告员迈克尔·林克说,以色列或许认为,只要有美国支持,就可以为所欲为。巴勒斯坦政治分析人士艾哈迈德·拉菲克·阿瓦德直言,除非美国改变其不公正立场,否则难以制止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
独立建国难上加难
目前,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4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挪威、西班牙、爱尔兰于2024年5月分别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斯洛文尼亚2024年6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近来,又有更多的西方国家愿意“向前迈一步”。
独立建国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夙愿。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巴勒斯坦建国,先后得到130多个国家承认,但其中不包括西方大多数国家。
正式加入联合国是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关键一步。早在2011年9月,巴勒斯坦就提出了申请,当时由于美国反对,安理会行动被搁置。2024年4月,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再次被美国在安理会无情否决。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去年呼吁国际社会帮助巴勒斯坦实现建立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夙愿。
巴勒斯坦人民迟迟无法实现独立建国的合法民族权利,长期遭受的历史不公迟迟得不到纠正,“两国方案”迟迟无法落实,成了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症结。多年来以色列作为占领方不断侵蚀“两国方案”的基础,当前的冲突更可能彻底葬送“两国方案”的前景。
加沙民众很惨
本轮巴以冲突延宕22个月,已造成6.1万多名平民死亡,酿成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国际社会反复呼吁停火止战。当下,加沙的人道灾难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世界卫生组织近日指出,以色列的封锁使加沙民众陷入饥饿和疾病的深渊。7月,加沙有近1.2万名5岁以下儿童被确诊为急性营养不良,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高月度数字。更令人痛心的是,自5月27日以来,已有1600多人在试图从援助物资分发点领取食物时丧生,近1.2万人受伤。这种将人道物资武器化、对平民集体惩罚的做法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200万加沙民众的生命决不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加沙的废墟之上,战火烧不尽对和平的渴望。无论局势多么复杂,和平的努力不能停歇;无论障碍多么巨大,公正的原则不能动摇。还加沙一片没有炮火的天空,这是国际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道义担当所在。
相关新闻
逾百家非政府组织联名谴责以色列阻碍救援物资进入加沙
超过100家非政府组织当地时间8月14日发表联名信,指出以色列利用对援助组织发布的新规,阻碍他们对加沙地带等地的紧急救援。
这些非政府组织在签署的联名信中说,自以色列今年3月份实施封锁以来,大多数机构的救援物资都未能成功运送。他们在信中呼吁其他国家和捐助者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停止将援助武器化,包括官僚主义制造的障碍”。
联名信说,以色列已经拒绝数十家非政府组织运入救援物资的申请,理由是这些组织“未获得运送援助的授权”。根据联名信,仅7月份就有至少60份申请被以方拒绝。
此外,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评论员奥马尔·沙巴纳当天在半岛电视台网站刊文指出,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加沙民众实施了人为的饥饿政策。2025年3月之后,这场行动升级,以色列占领当局对原本就少得可怜的援助实施了更加严苛的限制。自那时起,已有数百名男女老幼死于严重营养不良。如今,加沙民众形容枯槁,皮肤都仿佛紧绷裹在骨头上。然而,人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从饥饿中恢复进食的过程同样可能致命。如果不加以治疗,这一过程会对心脏、肺、神经和血液造成灾难性损害,引发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必须要求国际社会向以色列施压,允许医疗设备、实验室设施和专业医疗团队立即进入加沙地带,这几乎与援助物资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