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侨乡书香节搭台 新大众文艺“破圈”
1700多艘渔船扬帆耕海
超150亿元资产集中推介
江门公安开展周末夜查统一行动
查获59宗涉渔案件守护海洋生态
经典故事滋养童心
共读任溶溶 童心永相融
侨乡元素将成创作灵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8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工诗人”遇见网文“大神”
侨乡书香节搭台 新大众文艺“破圈”

    棕黄色衬衫上还带着后厨的烟火印记,“打工诗人”李春仁一开口就抓住了全场:“我啊,是个‘恋爱脑’,40年前一场失恋,让我提笔写诗,从此就再也放不下了。”几步之外,“90后”网文“大神”易广永(笔名:唯易永恒)声音充满活力:“瞧!一部手机,一个灵感,你我都是‘造梦者’!”

    8月15日,南国书香节江门分会场活动开幕式现场,一张普通的长桌汇聚了不普通的能量:传统作家、网文“大神”、教师、记者、社区工作者以及来自麦当劳后厨的“打工诗人”围坐一堂,共议一个炽热的话题:在技术浪潮奔涌的当下,文艺创作如何“破壁出圈”,从高高殿堂深入街头巷陌,催生“人人提笔、书写人人”的新大众文艺蓬勃生长?

    这场零距离的思想碰撞,成为本届书香节最鲜活的注脚——在侨乡江门,传统阅读的深度正与时代创新的锐度,以新大众文艺之名,深度交融,奏响和弦。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直击现场 共话新大众文艺的“破壁”之路

    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文艺生态,曾经高不可攀的创作门槛被踏平,发表之路不再遥远。这不是一场高台讲座,而是思想火花的直接碰撞。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启雄率先发言,直言作协在新时代的角色转换。“新大众文艺的蓬勃生命力,正源于它深扎泥土,将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淬炼成鲜活的文字。”据他介绍,市作协正主动破圈,积极拥抱变化,打破壁垒,与出版、传媒、影视、文旅等领域深度联动,探索融合新机制,延伸文学传播链,为江门文学“跨圈破界”注入强劲动能,“让大众写、写大众,让文艺真正回归大众”。

    随即,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易广永分享了他的“方寸天地”,“新媒体时代,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一部手机,一个想法,人人都是‘造梦者’。”这位深耕网文十五载的“大神”,特别强调网络文学的互动性,“这绝非闭门造车,读者的评论是创作的养分,实时互动让故事更鲜活。”

    社区工作者、本土作家陆月如的分享浸润着浓郁的侨乡烟火。从母亲的背影到生恭鲤鱼的喜庆,从外海面的筋道到城市变迁的脉动:“江门,就是一座创作的富矿。写身边事,讲本地情,就是把家乡的宝藏呈现给世界,让读者透过江门这扇窗,看见更广阔的人生图景。”

    话筒传递,57岁的“打工诗人”、麦当劳后厨李春仁憨厚一笑:“40年前那场失恋,让我提笔就再也停不下。爱是诗,诗也是爱——对恋人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炽热感恩。如同种地要接地气,写诗也得让街坊邻里听得懂、心头暖。”

    “我一直在写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写作。”市作协副主席宋玥以其深厚的创作积淀,为跃跃欲试的文学爱好者指点迷津,“要深深扎根生活的沃土,张开双臂热情拥抱这个属于新大众文艺的黄金时代!”

    网络作家陈鲜儿亮出她的“接地气”妙招,以长篇科幻小说《汉斯记忆》为例,讲述如何巧妙嫁接虚构与现实:“我把江门的‘根’狠狠扎进去,三十三墟街的市井喧腾,水埠头的潮润江风,上下川岛的碧浪银沙……这些熟悉的气息,瞬间为虚构世界注入真实血脉,让读者身临其境。”

    深植沃土

    网络文学孵化“全民写手”

    文脉深植,书香节里上演着传承与新生的交响。

    明代陈白沙“半为农者半为儒”的耕读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大众写、写大众”的朴素基因;近代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在数字阅读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启迪着“深度阅读”与“即时创作”的融合之道。这份千年文脉,正是侨乡孕育新大众文艺的沃土。

    传承根脉,江门在新大众文艺领域锐意开拓,步伐铿锵。近年来,市委宣传部持续擦亮“10张城市文化名片”,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尤其注重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在新大众文艺领域积极探索,成果斐然:2023年勇开先河,在全省率先设立广东省网络文学创作基地。短短两年,网络文学作家由20人激增至45人,出版网络文学著作59部。

    今年,江门再发力,以开平塘口镇为试点,以网络文学为支点,创新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暨省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与“IE公社”,构建活力“数字文化小镇”。“百元入住一月创作”旅居计划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短短两个月就吸引32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驻站,78个“无界创客”入驻创业,并成功引进香港导演高志森电影工作室,形成新大众文艺发展的“侨乡样本”。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构建起“政策扶持+生态营造+产业转化”的全链条赋能体系,为“素人”写作者铺设了从“方寸屏幕”走向广阔天地的阶梯。正如省作协主席谢有顺所言,此举“构建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对话的新场域”,从降低门槛到解除后顾之忧,是“文艺惠民的侨乡创举”。

    南国书香节江门分会场,正为广大市民和新大众文艺搭建活力桥梁。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持续数日的盛会,更在于点燃持续的热情,培育生长的沃土。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