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9岁的台城街道平湖路老旧小区居民罗学洪坐在新修的小公园石凳上,看着不远处儿童活动区里追逐嬉戏的孩童,身边飘来烘焙店的蛋糕香味与咖啡机研磨的轻响——这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正是台城街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台城街道这些老旧小区迎来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自2021年起,台城街道稳步推进27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累计投入各级资金约3.7亿元,惠及居民2.4万户。目前,台城街道正在大力推进丰华里等7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让居民过上有品质、有温度的新生活。
如今,走进这些焕然一新的小区,平整的沥青路面、协调统一的外立面、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和便捷的生活设施,不仅刷新了城市“颜值”,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城宣
破茧
将“痛点”变成“亮点”
走进改造后的环北大道小区,暖色调的外立面与全新的沥青路面特别显眼。曾经杂乱的“蜘蛛网”线路已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地下管廊。这里曾是台山最典型的老旧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楼外墙斑驳,每逢雨季雨水倒灌,停车位不足更是让居民苦恼不已。
2024年启动的改造工程,让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完成了从“面子”到“里子”的改变——4976平方米道路“白改黑”打通“微循环”,993米雨污分流管网终结内涝顽疾,4.1公里“三线”下地让天空重现清爽。
面对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道路破损、管网老化、停车难、环境杂乱等“老大难”问题,台城街道实施系统性基础改造工程。近年来,已累计完成道路“白改黑”超14万平方米,打通南门路西侧等片区的“断头路”,优化社区内部交通“微循环”,让居民出行更顺畅。
赋能
解锁全龄友好社区的幸福密码
晨曦中,太极扇的沙沙声与鸟鸣交织;暮色里,广场舞的音乐与孩童笑声共鸣。改造不仅着眼于“面子”,更注重提升“里子”,满足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台城街道巧妙利用边角地、闲置地,建成53个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让“一老一小”能在“家门口”找到乐趣。
平湖路小区的蝶变更具现代气息。不少年轻人看中这里临近商圈的区位优势,在店铺入口处打造绿植环绕的“网红打卡点”。“80后”陈劲聪将烘焙工作室选在此处,他说:“这里既有烟火气又不失格调,改造后客流量明显增加。”如今,居民下楼就能买到面包,年轻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露天座位办公,老社区焕发出新活力。
智慧元素也在悄然改变居民的生活。台城街道完善城南居家养老服务站、东门社区长者饭堂等设施,为周边长者提供助餐、医疗等贴心服务。同时,智慧便民设施走进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内新增152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端口,并实行惠民电价,投入使用1年以来,累计服务超17万人次,便利居民安全充电,解决居民“充电难”问题。
共治
多元参与绘就最大同心圆
台城街道办副主任莫琳琳表示,老旧小区蝶变的背后,是“一区一策”的精准施策。得益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意愿+设计先行、党建引领+典型带动”的“3+”工作模式,台城街道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精准编制规划,推行“居民点单、设计师定制”的“一区一策”。有老人希望保留老树荫,有年轻家庭期待增加游乐设施,这些需求最终化作设计图上的笔触——在保留社区记忆的同时,植入现代生活功能。
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让改造工程成为全民参与的协奏曲。在改造过程中,台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组建由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服务队,全程参与改造工程监管,并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台山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投入4000万元改造老旧管网,电信运营商免费升级社区光纤,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截至今年8月,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已加装15部电梯,并投入使用。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改造工程改出了2.4万户居民的新生活,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路径。台城街道以实际行动将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细,让城市更新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