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门五邑地区作为著名侨乡,有众多华侨华人投身抗战。他们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奔赴战场航空救国,还有的开车输送物资。他们的壮举展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抗战精神,在中国抗战史和华侨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策划:谷江民 谢敏 傅健
撰文:傅健 黎禹君 吕胜根 林育辉 叶田 严建广 谭锦波 黄胜
图源:《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华侨雄鹰》《五邑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万里赴戎机:五邑华侨抗战实录》等
五邑籍侨胞撑起抗战侨捐“半壁江山”
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内,新会籍华侨郑潮炯的蜡像身背布袋,目光灼灼。这位南洋小贩徒步万里义卖瓜子,5年间将18万元血汗钱悉数捐给祖国抗战。“当时吃一顿饭只需0.2元,这可是一笔巨款啊!”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感慨道,他甚至将出生仅40天的幼子托付他人,所得80元捐献救国事业。
郑潮炯的身影,正是五邑籍侨胞共赴国难的缩影。当山河破碎之际,散居全球的五邑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战长城。史料记载,抗战期间全国华侨捐款总额约13亿元,其中五邑籍侨胞独献6.8亿元,撑起了侨捐总额的“半壁江山”。
这份赤诚的爱国洪流,在民族危亡关头早已澎湃。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仅2天后,以台山华侨为主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总会馆便率先发出通电:“日寇强占我东三省,全侨愤慨,愿作后盾!”这声支援祖国的“第一哨”,瞬间点燃了全球华侨的救亡热情。至1936年底,在五邑籍侨领的推动下,全美洲已成立28个华侨抗日团体。
七七事变后,爱国救亡运动达到高潮:开平籍侨领司徒美堂在纽约振臂疾呼“毁家纾难”,组织54个社团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局;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在旧金山成立,台山籍侨领邝炳舜任主席,统属分会300余处。据统计,仅抗战初期,全球由五邑儿女组建的抗日团体就超90个。
在侨界领袖带动下,五邑籍华侨以多种形式输财出力。台山籍美国致公堂领袖阮本万不仅个人捐出30万美元巨款,更不顾年迈奔走各埠,最终筹得款项3500多万美元;司徒美堂领导的团队募集约330万美元,通过“保卫中国同盟”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在东南亚,开平籍教育家司徒赞带领师生开展“卖花捐”;远在好莱坞的台山籍影星黄柳霜,亦将珍藏首饰拍卖所得,与片酬一起秘密寄回祖国。
与侨领们并肩的是无数普通侨胞。纽约“衣联会”的台山籍洗衣工陈金坚,周薪仅6美元,却坚持捐出血汗钱;台山伍姓老华侨年逾古稀,为支援抗战毅然重操旧业,月薪全数献国;旧金山发起的“一碗饭运动”创意独特,1938年6月17日一天便席卷美洲,筹得百万美元。
物资跨越重洋,直抵烽火前线。1938年,仅台山籍华侨一次就捐献衣服10万套及大批药品;邝炳舜捐赠价值15万美元的解剖仪器10副,可供10所医院使用;纽约“衣联会”捐献4辆救护车(其中2辆专供八路军)……据统计,五邑籍华侨捐献的物资总计百余辆汽车、五十余架飞机,为祖国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刘进分析指出:“捐款捐物是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认购公债和侨汇亦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支持。”
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包括五邑籍华侨在内的全体海外侨胞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用生命和财富诠释的“有国方有家”信念,至今仍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内回响,激励着一代代后人。
办学校造飞机支援抗战 “飞虎”长空铸传奇
除献金捐物外,江门侨乡抗战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航空救国。
面对日军暴行,五邑籍华侨怀着“舍航空无以救国”的坚定信念,创立航空学校、捐献飞机、办飞机制造厂,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壮歌。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的五邑籍华侨抗日救国组织,在广大侨胞的鼎力支持下,纷纷创办航空学校。其中,波特兰航空学校成绩斐然,旧金山航空学校则以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宏大的办学规模著称。
当祖国抗战陷入飞机紧缺的困境,五邑籍华侨以无畏的担当,毅然扛起“捐机”与“造机”的双重担当。抗战时期,他们捐献的飞机,计有50余架。
在美国旧金山,台山籍侨领邝炳舜于1944年开办“中国飞机厂”,短短1年间便生产出1000架轰炸机的后节机身,送往祖国。在国内,台山籍华侨梅龙安、开平籍华侨周宝衡与林福元先后担任韶关飞机制造厂厂长,带领以五邑籍华侨为主的技术团队,在艰难困苦中愈挫愈奋,打破中国无法自主制造战机的困局。
江门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华侨华人,更在中国航空史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五邑籍航空英雄挺身而出,以精湛的飞行技术与血肉之躯筑起捍卫祖国的空中长城,当中有82人血洒长空,壮烈殉国,如台山的黄毓全、新会的陈庆柏、开平的关孟祝、恩平的岑泽鎏等。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次与敌机的殊死搏斗,是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黄毓全是中国空军抗御外侮捐躯第一人,黄新瑞以老旧战机迎战日军新锐“零式”战机,最终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鹰击长空”的壮志豪情。“我们要将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发扬下去!”黄毓全烈士的后人刘力说。
与此同时,江门五邑子弟在飞虎队中同样书写了传奇。1941年,陈纳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大批五邑华裔青年响应号召,投身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正义之战。台山籍的余新贤不仅自己加入飞虎队,还动员3位堂弟和众多美籍华人参战,成就“一门四飞虎”的佳话。地勤队中,95%的队员是华人,其中大多来自五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战作出贡献。如黎荣福在没有降落伞的情况下,38次飞越“驼峰航线”,为前线输送战略物资;甄崇运、陈锦棠在无线电报务岗位上与敌周旋,获取情报;李庚申、林日新在枪林弹雨中抢修战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美联合抗日的钢铁纽带。
逾150名五邑籍南侨机工冒死运输军需物资
1939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困难阶段。日本侵略者阻断交通,妄图卡断我国抗日军队的军需资源,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有超过150名五邑籍南侨机工告别亲人回国参加抗战,冒死运输军需物资。
高黎贡山云雾绕,澜沧江险波滔滔,怒江天堑运输线,崎岖艰险抗战路……
陈爵(祖籍台山)当时的任务是参加前线运输。据他回忆,从昆明到贵阳有段路,从山脚到山顶有24道弯,坡陡、路窄、弯急。若遇上下雨,车轮在泥泞的崎岖山路中直打滑。
1940年的一天,女扮男装的李月美(祖籍台山)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脑部震荡。海南籍南侨机工杨维铨正好路过,他奋力把李月美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搭救出来,送往医院急救。两人因此相识,结为了夫妻,被传为一段佳话。
路难走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躲避飞机投下的炸弹。据统计,从1940年10月18日至1941年2月27日的130多天内,日军出动飞机400多架次,轰炸滇缅公路的重点桥梁达20多次。
有一次,陈寿全(祖籍台山)遇到几架日本飞机轰炸扫射。就在离他的车不远的公路上,几辆车被机枪射中引起军火爆炸,车毁人亡。陈寿全的车也差一点中了日军的枪弹。
邝金源(祖籍台山)则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张他的照片。上面写着:“于腊戍36里被敌包围18个钟头,久行24天到保山。”“不忘24天路程悲恨!”显然,邝金源用这张照片作为特别的纪念。
据统计,南侨机工中有1000多人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近1000人回到了南洋,还有近1000人留在了国内。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平均每天输入军事物资达300吨。从1939年到1942年,他们共抢运军需物资近50万吨;15000辆汽车运送远征军达10万人次。之后,他们中又有一部分人加入飞虎队执行“驼峰航线”任务。
有学者把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称之为“华侨史上一次人数最为集中、组织最为有序、经历最悲壮、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行动”。
抗战胜利后,五邑籍南侨机工有小部分南返到其侨居地,有近60人就地在昆明复员,有近20人回到广东。有31人没有办理复员和领取机工奖金手续,这里面包含了牺牲和因通信及证件问题没有办理两种情况。
199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中国侨联给当时健在的南侨机工颁发了一本荣誉证书。陈爵激动地说:“别小看这一纸证书,它的意义是相当深刻的,它代表祖国母亲对海外赤子回国参战这段历史的充分肯定。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有人记得这段历史,这不仅对我个人是最大的抚慰,更是对50多年前在滇缅运输线上英勇牺牲的1000多位南侨机工的缅怀。”
遗迹丰碑
南楼七烈士:
坚守孤楼奋勇抗敌
南楼,矗立在江门开平市赤坎镇南楼村委会腾蛟村。
1944年6月,为抵抗日军侵略,赤坎镇司徒四乡自卫队成立,从南洋返乡的华侨后代司徒煦担任副队长。
1945年5月,日军在华南的驻军为迅速自雷州半岛转移至广州,拟定了经水路撤退的方案。南楼成为日军攻克赤坎、打通水路的阻碍。
1945年7月16日,日军兵分四路进犯赤坎。司徒四乡自卫队队员据守南楼及隔河相对的北楼,抗击沿潭江进犯的日军,击中日军汽艇,射杀溺毙敌伪多人。17日晚,日军分陆路和水路包抄南楼、北楼。北楼的自卫队队员在敌众我寡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自行撤退。固守南楼的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凭楼坚守,凭借有利地形不断打击日军,同时掩护其他自卫队队员突围和父老乡亲转移。
数次逼降、劝降,均遭拒绝后,7月25日,日军从周边调遣了威力更大的钢炮,对南楼展开了猛烈炮火攻击,同时公然无视国际条约,动用毒气武器,致使7人身陷毒雾,陷入昏迷状态后被俘。7月26日,日军对7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将他们抛尸于潭江河中泄恨。
七烈士坚守南楼前后共计10天,射杀日军官兵16名,成功拖延了日军借道水路撤退的计划,彰显了江门五邑侨乡人民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战斗故事
新会沙堆“策反战”:
活捉日伪军华南挺进总队司令方正华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粤中区的抗日斗争遭到反共逆流的冲击。中共中区特委采取分散、隐蔽的斗争方式,领导粤中人民开展艰难的敌后抗日斗争。
1939年10月,新会爱国开明人士赵其休向新会县当局取得番号,组建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以下简称“义游”),亲任大队长。中共中区特委布置中共江南区工委及时安排一批共产党员加入“义游”,并在其中建立了中共支部。
1940年2月“义游”对继续向古井、沙堆一带扩张入侵的日伪军,展开了两次抗击。4月5日,副大队长钟炎如等,为保自己的地盘,率队投敌。中共中区特委书记罗范群得知这一情况,要求进入“义游”的共产党员不要撤离,留在队里继续开展团结教育工作,争取发动“义游”反正。
6月初,经“义游”队内的共产党员耐心细致地劝说,终于成功策动了“义游”举行反正。在新会县国民党当局派出的抗日自卫团第二大队的接应配合下,“义游”一举收复古井,歼灭和瓦解了盘踞在古井的日伪军华南挺进总队600余人,在位于沙堆的日伪军司令部活捉该总队司令方正华。日军驻古井指导官村上逃窜至龟山下匿藏求救,才得以逃回江会,保住一命。这次大捷,开创了广东民众武装抗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恩平大槐顶伏击战:
以几名战士负伤代价毙伤日军三四十人
1945年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驻军于阳春、新兴、恩平一带山区。7月16日晨,司令部接到中共南路特委派人送来的一份重要情报说:日军在雷州半岛集结了一个师团出发,准备配合驻三埠的敌伪军队向粤中地区发动进攻,企图打通广湛公路开往广州。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收到情报后,立即命令在恩阳地区活动的第一团和第五团集结,开赴那吉、沙湖、君堂一带准备迎击日军。司令部代司令员谢立全亲自率领部队干部到前沿察看地形,选择伏击阵地和出击路线,决定在广湛公路恩平大槐顶附近靠近公路的小山丛林里埋伏,打击其殿后部队。
17日中午时分,大约3000名日军沿公路通过,谢立全指挥伏击部队截击其300多人的殿后部队。顿时,轻重机枪、手榴弹、步枪一齐射向敌阵,杀得日军人仰马翻,乱作一团,狼狈不堪。敌军急忙用大炮掩护向我军发起冲击,战斗十分激烈。走在前面的日军大部队听到枪声后掉头增援,我军抓住时机给敌人一阵狠狠打击后撤走。战斗大约历时40分钟,我军以几名战士负伤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日军三四十人的胜利。当日晚上,日军于恩城附近的米仓宿营,部队又派出突击队偷袭,使敌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