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门五邑抗战史上,涌现出许多感人的革命人物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中,一位有着“革命英雄母亲”“东江游击队之母”之称的革命烈士——李淑桓,就出自江门鹤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国危亡之际,李淑桓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先后将自己的七名儿女送上前线抗日,自己与其中三个儿子壮烈牺牲,用生命书写了“一门四烈士”的荣光。
李淑桓身为女子,为何毅然投身抗日?身为人母,为何愿意将子女送上抗日战场?这些抉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与她的出身、成长有着怎样的关系?
近日,为挖掘李淑桓烈士早年成长故事以及送七子女参军革命事迹,记者到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广州市等地,采访李淑桓烈士的多位后人,包括李淑桓的六儿媳陈枫、七儿媳雷景霞,李淑桓之孙郭曙光(李淑桓六子郭显怡之子)、李淑桓之侄李在勇(李淑桓弟弟李桐生之子),听他们讲述李淑桓家庭背后的故事,以及送子女参军的革命英雄事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少军 谌磊 陈佩筠
通讯员 张立新 易耀文 钟海鹏 彭梦乐
出身书香门第
自幼接受家国情怀教育
李淑桓(1894-1941),原名李壶娴,出生于广东鹤山古劳乡围墩村(现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委会南湾祖村),其父亲李振祺(又名李召南)为清朝的一名贡生。
在南湾祖村,记者见到了李淑桓的侄子李在勇。今年84岁的李在勇出生时,其姑姑李淑桓已英勇就义。据他讲述,李淑桓在家中排行第六,父亲(李桐生)排行第十一,姐弟年纪相差较大。从未见过姑姑的李在勇,对于姑姑的印象,大多来自奶奶陈萍(李淑桓母亲)之口。
“我爷爷(李振祺)是清朝的贡生,曾在福建做官,奶奶是从台湾那边渡海回到福建的,后来爷爷带着全家回到鹤山,后又在广州开私塾教书。”李在勇说,在李淑桓的童年时期,奶奶(陈萍)就常常跟她讲述自己从台湾渡海辗转至福建的坎坷经历。
“每当谈到‘红毛佬’(台湾当地百姓对西方侵略者的叫法)侵占台湾的屈辱历史,以及他们频繁侵扰、劫掠中国沿海地区的暴行,这些浸透血泪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年幼的李淑桓,也点燃了她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也正是李淑桓浓厚家国情怀的启蒙。”李在勇说。
幼年时期,李淑桓跟随父亲到广州开私塾,住在兴隆里私塾的阁楼内,她也时常旁听父亲讲课,熟读四书五经,尤爱《列女传》《木兰诗》《岳飞传》。在我国传统忠烈人物故事的熏陶下,她进一步培养了坚毅的性格,内心保家卫国情怀的种子逐渐萌芽生长。
李淑桓20岁时(1914年),经媒人撮合与同窗郭福荣成婚,次年借用父亲办私塾留下的桌椅,在位于广州龙康里的祖屋(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办了一个名为“时修”的家庭私塾,立志要以教学自食其力,实现“识字三千能教人”的愿望。
“奶奶从小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拥有家国情怀。听父亲讲,奶奶时刻教育子女的一句话就是:‘识字三千能教人,一技之长能护身。’奶奶时常教育子女,要爱学习,有专业专长,更要热爱自己的国家,用自己所长报效国家。”李淑桓之孙郭曙光说。
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李淑桓生下长子郭显承和二女郭云翔不久,丈夫失业,加之当时广州陈济棠政府苛捐杂税,百姓怨声载道,李淑桓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私塾难以为继,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办学的理想。1930年,李淑桓听闻香港准许私人办学,她便卖掉广州祖屋清偿债务,带着儿女转至香港。在香港,李淑桓申请到了办学执照,开办时修学校。
随着“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强占东三省,李淑桓从报纸得知这一消息后悲愤不已,挥笔写下《哀国难》,并教授学生救国道理,让他们永远铭记国耻。与此同时,参加革命、抗日的想法也在李淑桓的心中日益强烈起来。
心系国家
将七个子女送上抗日前线
李淑桓正式接触革命、参加抗日的事迹,还得从其长子郭显承的一个想法说起。
1938年元旦刚过,曾在香港当海员、正失业的郭显承突然向李淑桓提出到延安陕北公学读书的想法。原来,当时郭显承与时任香港惠阳青年会总务长刘宣相熟,刘宣是一名共产党员,跟曾生同志一起在香港开展地下工作。郭显承正是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接受了共产主义进步思想,并由刘宣安排其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大”参加八路军。
李淑桓与丈夫商量之后,决定全力支持儿子“北上”,带领全家在香港九龙火车站为其送行,并与同来送行的刘宣正式会面。
李淑桓自认识刘宣之后,便经常参加香港惠阳青年会各项活动。1938年秋,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香港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热潮,李淑桓目睹一批又一批青年男女主动报名回内地参加抗日救亡,此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呼喊:“有国才有家,广大青年应该报效国家,我为什么要把儿女留在身边呢!”
当李淑桓得知香港惠阳青年会正组织第三批回乡救亡工作团回内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她为女儿郭云翔报名参加。
1938年12月,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成立,曾生担任总队长,部队驻扎在坪山。值得一提的是,李淑桓六子郭显怡就读的海华学校,校长正是曾生,在他的号召下,郭显怡也回到坪山参加游击队,时年仅13岁。
自此,李淑桓的长子郭显承、二女郭云翔、六子郭显怡已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5月,李淑桓第二次参加香港海员回乡慰问团,到惠阳坪山慰问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并将留在身边的四子郭显和、五子郭显乐(四子、五子为双胞胎),以及年仅9岁的七子郭显隆一起带回坪山,看一看抗日游击队的风采。
次日,在部队召开的欢迎慰问团群众大会上,部队请李淑桓讲话。李淑桓走上主席台,并将自己的五个子女都叫到台上,二女郭云翔、四子郭显和、五子郭显乐、六子郭显怡和七子郭显隆,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站好。李淑桓激动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我大儿子(郭显承)去了延安参加八路军,三儿子(郭显绪)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其余的都在这里了,我现在将他们都交给部队,拿起枪杆子抗日。最小的儿子郭显隆才9岁,今天也先报个名,等他再长大些再送回来参军。”
李淑桓无私送子女参军抗日的感人事迹传遍东江。李淑桓送子参军的情景,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香港九龙大华电影院放映,引起香港同胞很大反响。曾经有人问李淑桓:“你把子女送上前线,将来老了怎么办?”她毫不犹豫地答道:“没有国哪还能有家?我希望子女们能够参军报国,守护好自己的国家。”短短几句话,充分表达了一个伟大母亲炽热的爱国情怀。
一门四烈士
英勇无私为革命献身
1940年,当抗日游击队与当地人民奋勇打击日本侵略军之际,国民党同时将枪口对准抗日游击队,广东发生“三八”坪山事变,国民党当局调集大批军队围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为此,1940年4月,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不得不东移转战海陆丰。此时,李淑桓的五子郭显乐已是共产党员、担任班长,在跟随部队转移行军途中遭国民党顽军截击,他在掩护部队转移时壮烈牺牲,时年才18岁,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940年底,李淑桓的丈夫因病去世,多位至亲相继离开,她虽悲痛万分,但依旧强忍悲痛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在东江纵队东移到海陆丰时期,一路上有许多失散的战士,辗转来香港找到李淑桓求助。李淑桓在香港的家,一时间成为东江纵队失散战士的联络站和容身之处。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李淑桓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收密、收容和帮助游击队失散战士的责任。李淑桓总是安慰道:“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有得吃,你们就不会挨饿,放心吧,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李淑桓的鼓励令很多跟部队暂时失去联系、处在彷徨无助中的战士深受感动,重新燃起希望。
1941年4月,李淑桓带着年仅11岁的小儿子郭显隆投奔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加入曾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她被安排到大塘村小学教书,以小学教师身份作为掩护,负责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塘情报站的收集情报、联络等工作。
李淑桓的公开身份是教师,她知道在这里教书是为革命部队、为抗日根据地培养人才。她不辞辛劳,编写抗日教材,向学生教授抗日救国思想,讲述抗日杀敌的故事,很受学生的欢迎。
1941年9月,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李淑桓不幸被捕。被捕后的李淑桓,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不肯说出游击队的行踪。面对李淑桓的宁死不屈,国民党顽军恼羞成怒,将她带至大岭山金桔岭残忍杀害。李淑桓英勇就义,年仅47岁。
干革命就会有牺牲。李淑桓舍小家顾大家,先后将7个子女全部送到抗日前线,李淑桓及3个儿子都在抗战以及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用生命书写了“一门四烈士”的荣光。李淑桓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她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母亲,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
★故居探访
让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李淑桓烈士故居位于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委会南湾祖村(原名红旗村),由几间青砖瓦屋组成。如今,南湾祖村依然保留着古劳水乡的原始风貌,现存30多座传统广府民居,多建于清代。
记者跟随李在勇的脚步,穿过石板桥,步入一条青石板巷,只见几间古朴幽静的传统民房静立于此,这便是李淑桓烈士故居。
李在勇告诉记者,李淑桓出生时的故居始建于清代,主体在1962年因水浸毁坏,1963-1964年在原址上重建。“房屋的墙体,一部分保留了原有的灰砖,一部分红砖是后期补砌的。”李在勇介绍道。
来到故居一隅,李在勇指着一处表示,这里原先是一间书斋,他的父亲、李淑桓的弟弟李桐生曾在此教书。“李淑桓出生于书香世家,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李氏族人多从事教育工作。我的父亲回到鹤山后,也曾在雅瑶、古劳教书,直至退休。”李在勇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李淑桓三子郭显绪曾专程回到鹤山古劳寻亲。当时,南湾祖村还叫红旗村,郭显绪在村中辗转寻访、几经询问,最终找到母亲李淑桓的故居。2023年,李淑桓之孙、郭显绪之子郭铁军也来到南湾祖村,探寻奶奶李淑桓出生及童年曾经生活的地方。
“我们李氏族人能有李淑桓这样一位巾帼英雄,是我们的骄傲。”李在勇的儿子李华庚表示,他从其他长辈口中了解到李淑桓参与革命斗争的故事,心里对这位素未谋面的长辈充满了敬佩。“李淑桓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会把她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李华庚说。
★后人之声
怀爱国之心 立报国之志 增强国之能
8月10日,记者在广州采访到李淑桓的后人。他们表示:“李淑桓的家国情怀、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将铭记历史,继承先辈遗志,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李淑桓的七儿媳、郭显隆之妻雷景霞现年90多岁、有70多年党龄,是一位“老革命”,年轻时曾在华东局干过机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显隆与雷景霞相识结婚,也是一对革命夫妻。
每当谈及李淑桓的革命事迹,雷景霞难掩内心的钦佩与自豪。“我的先生(郭显隆)话不多,我与他相识结婚多年,也很少听他提及婆婆(李淑桓)的事迹。后来与他一同参加相关活动,交流加深,逐渐对李淑桓的事迹有了更清晰、全面的了解,我深受触动。”雷景霞说。
李淑桓坚贞不屈、百折不挠、英勇抗战的革命事迹感人至深,雷景霞深情地回忆道:“李淑桓怀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从小就坚信‘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她爱国爱家、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和传承下去,她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在广州,记者还见到李淑桓六子郭显怡的妻子陈枫,今年她已有95岁高龄。由于年事已高,陈枫已无法讲述太多,但她依旧爱唱经典革命歌曲,饱含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郭显怡之子郭曙光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没有见过奶奶(李淑桓),但通过父母辈的讲述,他对奶奶的事迹早已牢记于心,内心更加崇敬。“作为烈士后代,我们应该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勉励自己也教育子女要更加爱国爱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郭曙光说。
★专家观点
鹤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让英雄精神在故乡熠熠生辉
李淑桓的事迹是一部浓缩的爱国史诗。她以柔弱之躯,不仅自己投身抗日洪流,更将六子一女全部送上前线,用满门忠烈诠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千钧分量。她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如东江磐石;她舍家为国的抉择,彰显超越常人的家国大义。一家四烈士的悲壮,让“英雄母亲”的称谓浸满血泪与荣光,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丰碑。
对于鹤山而言,李淑桓是永恒不朽的精神标杆。她的坚韧品格,是涵养本土青少年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她的奉献精神,为侨乡精神注入“舍小家为大家”的红色基因。作为从鹤山走出的革命先驱,她的事迹激励着家乡人民在新时代传承红色血脉,将个人奋斗融入地方发展与国家建设,让英雄精神在故乡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