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重症患儿“救得活”“过得好”
开渔季海产丰富 当心海鲜“刺客”
香港患者盛赞“手术又快又好”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8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打造“标杆力量”
让重症患儿“救得活”“过得好”

叶鑫带领团队为危重症患儿做心包穿刺。
PICU医护人员向群众推广心肺复苏术急救技巧。

    凌晨3时,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病房内,监护仪的“滴滴”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该科主任叶鑫俯身靠近病床,指尖轻轻搭在脓毒症患儿细如棉线的脉搏上,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呼吸机管道,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睡梦中的孩子。“20公斤的娃,全身血量大约只有一瓶大可乐(1.5L)那么多,稍有差池就可能休克,在做血液净化治疗时必须严格把控。”叶鑫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样的不眠之夜,对叶鑫和他的团队而言,是与死神博弈的日常。作为江门地区妇幼系统中能开展儿童血液净化、高频振荡通气等核心技术的专科,该院PICU不仅是侨乡儿童的“生死急救线”,更凭借99.6%的抢救存活率、覆盖北上广深的远程专家库和“急诊—PICU—康复”全链条体系,成为区域儿童重症救治的“标杆力量”。在这里,每一次精准操作的背后,是团队对“生命至上”的坚守;每一个从PICU走出的患儿,都印证着专科实力与人文温度共同铸就的健康防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邓雪梅

    A  生死时速 在“毫厘之间”抢回生命

    “儿童重症救治,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技术精度。”叶鑫坦言,PICU面对的患儿多是“极限情况”,而团队的专科能力,就是突破极限的底气。

    今年春天,一名4岁的先天基因缺陷患儿因脓毒症引发多器官衰竭,血氧饱和度一度跌至70%,常规呼吸机已无法维持呼吸。叶鑫团队当即启动高频振荡通气技术——将呼吸机频率调至10Hz(每分钟600次),通过微小的气流波动为患儿肺部“供氧”,同时精准计算潮气量,“孩子的肺就像脆弱的气球,潮气量多1毫升都可能导致肺损伤,必须严格控制在6—8毫升/公斤。”

    更关键的血液净化治疗,考验着团队的“微操作”能力。治疗开始前,护士需用微量泵将抗凝剂以每小时0.5毫升的速度精准推注,同时实时监测凝血功能、动态调整。叶鑫则守在旁,根据患儿的治疗情况动态调整置换液速度,“孩子本身的血容量少,置换速度稍微快那么一些,都可能引发孩子血容量波动,从而导致休克症状的出现。”连续72小时的治疗中,团队每小时记录一次出入量、每两小时测量一次血气分析,最终将患儿体内的炎症因子清除,让各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令叶鑫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场对1月龄的爆发性心肌炎患儿的抢救,团队的技术判断更显关键。当时患儿心跳仅25次/分,叶鑫团队快速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经过胸外按压、液体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儿心跳逐渐恢复,叶鑫立即通过床旁超声机快速评估心功能,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仅20%(正常婴幼儿约45%—80%)。

    “不能盲目用药,应给予器官功能保护优先!”叶鑫当即决定,使用亚低温治疗将患儿体温降至34℃,通过低温降低心肌耗氧,同时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治疗期间,护士每15分钟监测一次肛温,误差不能超过0.1℃。叶鑫则每天多次使用床旁超声机评估心功能,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第5天,孩子的心率终于稳定在100—120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也涨到45%,这就是技术精准度带来的希望。”叶鑫说。

    B 专科发展 让优质医疗“不打烊”

    “优质的儿童重症服务,不止于PICU内的救治,更在于全链条的专科协同。”叶鑫介绍,医院PICU已形成“急诊—PICU—康复”的闭环体系,且每个环节都有专科技术支撑。

    急诊作为“第一道防线”,配备了儿童专用的急诊床旁超声机、便携式呼吸机,120急救车抵达前,急诊医生就能通过医联体系统提前获取患儿信息,备好针对性抢救设备。“去年冬天,一名抽搐昏迷的患儿从台山转来,我们在急诊室就完成了气管插管、连接便携式转运呼吸机,30分钟内转入PICU,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关键时间。”叶鑫说。

    远程会诊,则让“顶尖技术”跨越地域。今年,一名患有粘多糖综合征先天病的重症肺炎患儿,使用有创呼吸机通气接近2周,肺部情况好转但仍无法脱离呼吸机,叶鑫团队通过线上会议连线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的儿童重症专家,管床医生将呼吸机参数、心肝肾功能化验单等实时投屏,专家结合数据和临床情况,给出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最终成功脱离呼吸机,康复出院。远程会诊不仅能让侨乡孩子享受北上广的技术,更能让该科团队在实战中提升专科判断能力。

    不仅如此,PICU团队还在持续深耕亚专科建设。目前,该团队已按“呼吸”“神经”“循环”三大方向分组,每组医生均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半年以上。“比如心肺组,要掌握床旁超声评估心功能、高频通气、体外膜肺(ECMO)术前评估等技术;神经组则专注于颅内压监测、癫痫持续状态的精准救治。”叶鑫透露,团队力争3年内掌握ECMO技术,未来能为更多极危重患儿兜底。

    C

    人文守护

    既“救得活”

    也“过得好”

    “技术是救人的工具,而人文是让孩子活得更好的温度。”叶鑫始终认为,专科能力不仅体现在救治技术上,更体现在对患儿长期健康的关注。

    每个危重症患儿出院后,都会进入PICU的“长期随访”体系。每周三下午,叶鑫会带着团队为患儿做全面评估,用神经发育评估量表检查运动、语言功能,用超声监测心肺情况。对有康复需求的患儿,会联合儿童康复科制定个性化方案。“有一个因脑炎留下语言障碍的患儿,我们通过言语训练结合中医针灸,半年后患儿就能清晰说话,现在每次复诊都会主动问好。”叶鑫说。

    技术的精进,也让团队更有底气应对“特殊情况”。今年,一对体重只有550克、560克的超早产双胞胎儿提前出生,肺部发育极不成熟。团队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滴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技术,护士每两小时为孩子翻身一次,确保肺部均匀通气;叶鑫则每天根据孩子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从呼气末正压到吸入氧浓度,每个数值都经过反复思考计算。

    “最危险的是第10天,小宝宝出现肺出血,我们当即给予药物止血、输血,使用肺通气保护策略,同时调整凝血功能,硬是把他们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如今,这对双胞胎已出院回家,能正常吃奶、生活,家长每次发来照片,都会附言“谢谢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从医23年,叶鑫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本“技术笔记”,里面记满了不同病症的救治参数、操作要点,还有患儿的随访记录。面对常常需“住”在医院的艰辛守护,叶鑫说:“每当看着孩子们躺着进来、走着出去,这种成就感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儿童重症医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精进技术,才能守住孩子的生命防线。”在PICU的病房里,监护仪的“滴滴”声仍在继续,叶鑫和团队的技术攻坚与温情守护,也在日复一日地续写着生命奇迹。

    他们用精准的操作、过硬的专科能力,让重症患儿既“救得活”也“过得好”,更能带着质量与尊严拥抱未来。

    科室名片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专门为28天后至14岁的儿童重症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常年救治脓毒症、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神经衰竭、溺水、心肺复苏术后的患儿。科室为全封闭病房,设有床位5张,每床均为独立、成熟的抢救单位,配有先进的多功能吊塔、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无创心排量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脑功能监测、亚低温治疗仪等一系列抢救监护设备,熟练开展床旁超声检查、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床旁血液净化技术、亚低温治疗、心肺脑复苏术等,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救治。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